冰城特色農業駛入“快車道”

冰城特色農業駛入“快車道”

鮮食玉米加工廠裏,工人們正在對玉米進行挑選。

玉米鮮

稻米香

本報記者 郝欣文/攝

鮮食玉米“鮮”勁兒十足,收穫時節,在賓縣金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伴着豐收的喜悦,一穗穗鮮食玉米正在工人的規範操作下,有序完成加工流程。

瞄準科技發力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玉米口感很糯,吃起來特別香甜。”説起鮮食玉米的特點,品嚐過的人都豎起大拇指。過去,要想吃到新鮮的玉米往往只能在玉米成熟季。近幾年來,玉米種植合作社和加工企業瞄準科技發力,不斷增強倉儲能力,改良保鮮技術,讓新鮮的玉米一年四季都可以端上大眾餐桌。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穗穗香甜的玉米要經歷種植、採摘、加工、儲存、銷售等步驟,為了讓玉米口味更符合大眾需求,企業在各個環節下足功夫。金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李建告訴記者:“今年的種子選擇了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鮮食玉米不同於普通玉米的一大特點就是對‘鮮’的要求,為此我們‘下血本’建了2000平方米的冷庫,不斷更新加工設備。在銷售方面,公司除了與外地商户和賓縣部分商超合作外,還和電商平台合作,讓鮮食玉米走出賓縣,走向全國各地。”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黑土地上種植者的經營習慣也隨之改變。許多種植者不再滿足於“賣原糧”,還在搞加工、做品牌,通過延伸“產業鏈”來提升“價值鏈”。瞄準大眾需求,賓縣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賓縣鮮食玉米播種面積3年來增長近4倍,發展到6萬餘畝,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經濟作物。

擁有恆温倉

從“走不遠”到“走得遠”

秋收季,方正縣稻農們享受到了糧食質量追溯系統帶來的紅利。稻農們稱其為“智慧糧庫”,分為種植、倉儲、加工、運輸和銷售五個環節。只要對着產品二維碼“掃一掃”,便可一步溯源。糧食“上了户口”,也增加了一道品質保證,質量過硬的糧食不怕沒銷路。

“一粒稻進入要經過38道工序才會成為一粒可以裝袋出售的方正大米。”走進方正縣新龍米業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新龍米業的技術總監郭興剛告訴記者,從原糧入倉、雜質剔除,再到拋光、色選,他都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來控制,整個車間只需要他和1名工人就可以完成加工。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樣一個生產車間每天最多可生產1200噸大米。

“以前生產大米冒煙咕咚,哪像現在窗明几淨的。那時三四個工人一天忙碌也就能加工四五噸大米。”回憶米廠從前的樣子,新龍米業採購經理王德龍深有感觸。

30年間,米業生產的變化也讓王德龍感慨不已:“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大米只能從10月加工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因為到了夏天農民手裏就沒有原糧了。正因如此,我們的大米‘走不遠’,最遠只能賣到省內主要城市。現在不同了,我們有了5000噸的恆温倉,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大米,而且因為保存得當,口感與新米幾乎沒有差別。現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都有我們的銷售網點。”

從季節性加工到全年生產,從“走不遠”到“走得遠”,現代化設備讓越來越多的人品嚐到了方正大米的美味,也讓方正大米的品牌越叫越響。

來源:哈爾濱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4 字。

轉載請註明: 冰城特色農業駛入“快車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