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離最後一批英國干涉軍士兵撤出俄國領土整整10年,1930年2月,位於泰晤士河畔威斯敏斯特市的軍火工業巨頭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Vickers-Armstrongs Ltd.)再度迎接了來自東方的貴賓。儘管和革命之初敵意十足的勁頭相比,如今的蘇聯代表們重新換上了“資產階級”式的三件套西服,言談舉止也更迎合西歐主流風尚,但人盡皆知:他們從未改變對“資本主義陣營”的戒心,並且希望利用對手沉醉利潤的貪婪本性,獲取有助於最終征服歐洲大陸的軍事科技。那位不苟言笑、長着兩道醒目濃眉的代表團團長卡列普斯基(Innokenty Khalepsky),曾是工農紅軍通信兵的創始人,如今正領導着大權在握的機械化與摩托化委員會(UMM);在和他形影不離的幾位隨員裏,則有未來的天才坦克設計師西蒙·金茲貝格(Semyon Ginzburg)。
像歷史上很多時候一樣,英國人以現實主義立場看待來自東方的訂單:在大蕭條已經開始蔓延至全球的背景下,紅色盧布也是可愛可親的。最終,卡列普斯基拍板簽下了訂購20輛“卡登·洛伊德”1.5噸超輕型坦克、15輛6噸Mk. E型雙炮塔輕型坦克及其生產許可證的合同,日後它們分別成為產量驚人的T-27型和T-26型的技術藍本。面對這種毫不掩飾地“山寨”做派,維克斯公司只能以“早已有之”作為寬慰:畢竟,俄國裝甲兵的起源便是1914—1916年從英國奧斯汀公司購進的168輛5噸裝甲汽車;而當1918—1920年新生的紅軍在彼得格勒仿製這種汽車時,並沒有向英方申請許可。
就在卡列普斯基代表團造訪英國前後,一場轟轟烈烈的“西方化”“山寨化”運動正在蘇聯軍工產業內部全面展開。1931年從美國購進的2輛克里斯蒂T3型輪履兩用坦克原型車,直接催生出了總產量超過8000輛的BT系列快速坦克,它們的懸掛裝置設計則被繼續沿用到一代名車T-34身上。在為生產這些新車輛而改造或擴建的大型拖拉機制造廠中,至少有4家是在美國訂購金屬加工和機械製造設備、並由美國工程師指導投入量產的,參與這些項目的外籍技術人員有多位被授予列寧勳章。
海空軍方面的技術援助主要來自德國和意大利:1935年,蘇聯海軍在利沃諾奧托造船公司訂購了3000噸的“塔什干”號驅逐領艦;意大利方面隨後派遣技術顧問前往列寧格勒,協助俄國人設計了著名的“自豪”級驅逐艦。而早在20年代初即已秘密開展的蘇德軍事合作,在1939年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更是達到了空前高度。1940年2月,蘇德達成一項價值6.5億馬克的軍火貿易協議,蘇聯以糧食、石油和鐵礦石向德國換取1艘未完工的重巡洋艦、3座包含炮身在內的雙聯裝15英寸炮塔、1套驅逐艦動力裝置以及30架新型軍用飛機樣機(內含Bf-109、Bf-110和Ju-88),德方還將以技術轉讓的方式向蘇聯提供“俾斯麥”級戰列艦和“齊柏林伯爵”號航母的部分設計資料,11英寸和16英寸海軍炮的圖紙,以及大批機牀、柴油機、火炮、坦克樣品乃至合成燃料工藝。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