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雙城新發現丨物流帶貿易,貿易帶產業,昔日小站“變身”國際物流樞紐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展示廳,有一整面亞歐大陸的地圖,以重慶為中心沿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點亮沿線國內外城市。向西,中歐班列(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過北部灣出海,連接中南半島;向北,經內蒙古滿洲里或二連浩特串聯起中俄蒙經濟走廊;向東,長江水運替代鐵路,接入世界海運網絡。

輻射世界,起點卻在位於沙坪壩區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9月9日,“雙城新發現——成渝主流媒體聚焦雙城新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型專題報道活動走進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現場感受園區的蜕變。

過去,它只是襄渝鐵路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站團結村,經過4次轉型升級,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物流帶貿易,貿易帶產業,不僅成為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還從園區走向城區,以產城景融合的理念建設現代公園都市。

變身國際物流大通道

綻放汽車“微笑曲線”

如今團結村站內,印有“中歐班列”字樣的深藍色集裝箱堆積如山,橙色龍門吊不停將集裝箱裝入車皮,汽笛聲響起,一列列中歐班列(重慶)緩緩駛出站台,聯通世界駛向遠方。

而老重慶人印象裏,團結村站僅僅是一個座落於田間荒野的四等小站,因為1975年襄渝鐵路的修建而誕生。2007年園區正式設立,主要承接重慶主城區的產業轉移。直到2011年3月19日,我國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從團結村站出發,開創了中歐班列的歷史,從此,一個羣山環繞的小站,成為對外開放的樞紐。

隨着2015年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2017年升級為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西永片區核心板塊,成為重慶唯一的“軌上自貿區”,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如同沐時代雨露的春筍,拔節生長着。

這裏有中國內陸首個整車指定進境口岸。據瞭解,該口岸累計實現整車進口逾萬輛,落地了保時捷常態化運輸項目,完成奔馳-戴姆勒常態化運輸準備及眾多進口品牌的測試運輸,已成為歐洲進口車輸入中國內陸的陸上主入口。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韓超認為,口岸帶來的意義不僅僅是對於園區的發展,它是城市打造內陸開放門户的一把鑰匙。就拿整車進境口岸來説,口岸的獲批和良性運行為,為整個通道提供高質量運輸的貨品,也打通了中西部城市與國外市場主體的聯動,成為一扇展示對外開放的窗口,“法務、經濟、營商環境的提檔升級,都為城市的招商引資打下基礎。”

對於以汽車為主導產業的重慶而言,整車進境口岸更為城市汽車產業的強鏈、補鏈起到了重要作用。“向下遊發展產業鏈,綻放微笑曲線需要這樣的抓手,”韓超表示,依託整車進境口岸,完善進口供應鏈、汽車金融、汽車體驗文化中心等功能,有就業有亮點,將會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

園區的第4次轉型正在進行中。“雙城新發現”重慶報道團瞭解到,園區將打造物流新城,用商貿、住宅、人流、政務來推動城市打造,以城市支撐通道,用通道反哺貿易和產業。預計到2030年,園區將基本建成城市人口50萬,公共交通覆蓋率90%,進出口貿易額達1000億的現代物流新城。

雙向雙核

驅動“雙循環”

今年3月,從重慶和成都出發的中歐班列有了一個新的共同標識——中歐班列(成渝)。第一列中歐班列(成渝)駛出的當天,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與成都市青白江國際鐵路港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推進成渝兩大鐵路港戰略共振、行動同頻的融合發展。

成渝通道共同發力、攜手出海,這已經成為了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舉措。去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建設自重慶經貴陽、南寧至北部灣出海口,自重慶經懷化、柳州至北部灣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經瀘州(宜賓)、百色至北部灣出海口三條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所綜合室副主任樊一江在分析時指出,這條陸海新通道有三條走向,其中有一條經過成都,它的核心就是想發揮四川,特別是成都和重慶雙向雙核的發力的作用。

“四川是西部地區經濟最發達、消費能力最強的省份,由重慶成都來集成、驅動,對於產業聯動、資源統籌有很重要的意義,”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義真表示,有關方面正在積極推動四川加入“13+1”的大平台。未來若成渝攜手在口岸互聯、產業招商互補、開放創新互享、機制協調互促等方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將會驅動城市在“雙循環”格局下的樞紐功能。

“我們跟成都的合作很有必要,有深刻的戰略意義,畢竟成渝的中歐班列開行數量佔據半壁江山,”韓超對成渝在攜手開放上寄託了期望,“成渝在通道運營要聯動、口岸發展要互動、創新優化要帶動、常態化交流要主動,只有攜手,才有幸福感!”

惟有不斷求新求變,才能將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彭祥萍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