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葉榭 軟糕飄香

鹽廒路、官廳街……松江葉榭曾經是因鹽而興的集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如今的古鎮早已沒了往日喧囂,異常低調。漫步有些殘痕的街巷,尋訪舊日繁華,感嘆歲月空留斑駁印跡。

松江葉榭 軟糕飄香

圖説:葉榭軟糕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

新編《葉榭志》稱,葉榭集鎮已有2000餘年歷史,“公元前174年,吳王劉濞在葉榭塘東灘設立鹽倉,集鹽北運廣陵(今揚州),遂成集鎮雛形,三國時期已初具規模。相傳有一葉姓獵人開酒店,煮售鹿肉,鎮名由此初稱為‘葉店’。五代十國時期,有葉姓、謝姓兩大户在此擴建鹽廒、專營鹽業,鎮名以二姓得名‘葉謝’。明萬曆年間,董其昌助外婆家建華麗的‘葉家水榭’,四方鄉民便以此為標誌,易‘謝’為‘榭’,將鎮名改為今日的葉榭。”

葉榭的傳統民間文藝資源豐富,2008年,葉榭“舞草龍”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據葉榭鄉志記載,松江的“草龍求雨”源自唐代。傳説唐儀鳳年間,葉榭遭受了一場特大旱災,土地龜裂,莊稼枯萎。百姓又苦於苛捐雜税,走投無路,只得祈求蒼天。老天無情卻感動了“八仙”中的韓湘子(松江縣誌記載中有韓湘子是葉榭地區人之説)。一日,他途經家鄉,便逗留雲間吹起神簫,瞬間召來東海“青龍”在葉榭地區上空盤繞三圈,頃刻間天際烏雲密佈,傾盆大雨瓢潑而下。百姓為報答韓湘子“吹簫召龍”的恩德,便將鹽鐵塘易名為“龍泉港”(即今葉榭塘),並用田間豐收的青秀禾稈紮成一條條三尺多長的“草龍”,翩翩起舞。

已有400多年曆史的葉榭軟糕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遠近聞名的松江特產。葉榭軟糕採用95%的上白粳米和5%糯米浸泡5-7天后,用石臼碓成細粉面製成,具有質地鬆軟、香甜可口、食不粘牙、夏天不易餿等特點。目前,葉榭西市街仍能尋覓到口齒留香的正宗軟糕。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0 字。

轉載請註明: 松江葉榭 軟糕飄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