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吉縣餘村到蘭陵縣蔡村,一場跨越山水的綠色接力
“我把‘綠水青山’帶回家”
掃描二維碼看視頻
從沂蒙羣山裏走出去的李磊,三年前又回到了山裏,愣是在村頭的荒山上,種下了一棵棵棗樹。
“棗樹綠了荒山,還有了收益,今年收入在40萬元左右。”蘭陵縣車輞鎮蔡村村民李磊沒有想到,7年前在浙江省安吉縣餘村萌發的一個念頭,竟真的在故鄉的荒山上紮下了根。
從安吉縣餘村到蘭陵縣蔡村,相隔何止千里。蔡村的荒山披綠,和餘村有什麼關係?
蔡村,坐落在羣山之中。村莊當初的落後,與大山不無關係。
“當年,村裏山多田薄,光窮不説,沒有一條通往外面的大路,村裏光嫁姑娘娶不來媳婦,人都往山外走。”蔡村老黨員李德春對過去的日子記憶猶新。
從18歲外出打工,李磊跟隨建築工程隊走南闖北。這其中,從2009年到2013年,他來到安吉縣,並多次到過餘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在這裏,眼見的一切都讓他感覺新鮮,同時一種巨大的落差強烈地刺激着他。
“餘村就是‘長’在綠水青山裏,那裏有竹筍店、有茶園、有景點……大夥兒還都有分紅。”李磊説。
“老家百畝荒山的產出,也抵不過人家一個茶園,為啥?”
“要是能把這裏山上長的,種到俺們老家的山上,行不?”
這些想法,一直在李磊腦子裏打轉。
夢想需要適合生長的土壤。對李磊而言,荒山禿嶺是自己對故鄉那片羣山的記憶。那裏,一時間很難“長出”綠水青山,更換不來金山銀山。
當時間來到2017年,李磊卻回鄉了。
“為什麼回來?”記者問。
“因為路通了,荒山整治了。”李磊答。
當時,脱貧攻堅戰正酣。在省派駐村第一書記賈瑞君的幫助下,村裏不僅有了第一條水泥生產路,而且村東近200畝的荒山也變了模樣,土地平整,成壟成畦。
與此同時,為促進鄉村振興,蘭陵縣大力實施“頭雁工程”“歸雁工程”“鴻雁工程”“雁陣工程”,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
“在外面好好的,又回到這大山裏幹啥?祖祖輩輩都荒着,這山能長出啥來?村裏老少咋説你?”當初聽説李磊要回鄉,父母有意見。
為給父母做工作,李磊把自己在餘村的所見所聞一一講給老人聽,並且在考察棗樹苗時,帶着老人一起去。“我想讓他們知道,只要有信心肯下力,荒山能變綠,荒山能換錢。”李磊説,父母最終同意了自己的決定。
整山、測土、通水……更讓李磊安心的是,村裏幾乎把能辦的都幫忙辦了,自己基本是“拎包入住”。
為種好棗樹,李磊一家住在棗園裏,還打了一眼深井,給棗園鋪設上滴灌。
功夫不負有心人。過去白給都不要的荒山薄地,在今年迎來大豐收。
“拉棗的車子凌晨三點就在路上排起了隊。”李磊説。
“棗園一年的承包費能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同時還為村裏的貧困户提供了更多收入來源。”現任駐村第一書記韓德利介紹。
記者瞭解到,蔡村7户貧困户共13人在棗園打工,大半年下來多的能掙到10000多元,少的也有四五千元。
“荒山真的要變成金山了。”村民宋加紅感慨道。
當“綠色的風”吹進來的時候,很多村民開始探頭探腦地作出了更多嘗試,一如當時走向大山外面時一樣。
“家燕歸巢”,是故鄉的召喚,也是大山的召喚。
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村民李祥,今年回來了。他承包了12畝荒山,搞起了生態養殖。
“只要有好的機會,哪裏也比不上家裏好。”説這句話時,李祥的眼睛裏放出光來。
還有的村民,也在荒山種上了棗樹。
“我們六户已經成立了合作社,抱團發展。”李磊説,“下一步還要繼續發展採摘節、農家樂,帶動大夥兒一起致富,就是照着在餘村看到的樣子使勁兒。”
脱貧攻堅開始以來,村裏的變化不知已跨過多少年。伴隨着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精氣神也越來越足。
“當時整(治)山的時候,全村老少幾乎都來了,搬石頭的搬石頭,拔草的拔草,大家的幹勁兒可高了,好些年沒有過了。”李德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