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誠信者得甜頭 失信者有“痛感”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綜合

懲治“碰瓷”、對虛假訴訟“零容忍”;嚴懲網絡刷單炒信、“薅羊毛”等黑灰產業及不誠信行為;讓拒不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積極探索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被執行人信用修復制度……

近年來,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執行職能作用,弘揚“言而有信”“有約必踐”,保護“貨真價實”,嚴懲各種欺詐行為,以司法引導、促進誠信社會建設。

讓“碰瓷”者不再有恃無恐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點名”了一起發生在四川的團伙“碰瓷”案。

2018年初至2019年7月間,被告人宋某等9人糾集在一起,專挑酒後駕駛員下手。他們利用其不敢報警的心理,蓄意製造交通事故,進而進行敲詐勒索。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宋某等人4年6個月至10個月不等有期徒刑,並處4萬元至5000元不等罰金。

這是人民法院依法嚴懲“碰瓷”行為的一個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20年10月14日聯合發佈《關於依法辦理“碰瓷”違法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懲治“碰瓷”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適用等問題。人民法院依法嚴懲“碰瓷”犯罪,嚴格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原則,讓“碰瓷”者不再有恃無恐,讓誠實守信成為共識和自覺。

2020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和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同時對一起系列虛假訴訟案公開宣判。這起案件涉及63個執行異議案,罰款總額達6300萬元。這是近年來人民法院針對虛假訴訟行為開出的最大“罰單”。

當前,虛假訴訟案件數量逐年增加,類型日趨廣泛,成為誠信社會建設中的一大“毒瘤”。該案的宣判,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對虛假訴訟行為“零容忍”的態度和“重拳出擊”的決心。

讓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網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流量“漫灌”、流量劫持、網絡“洗稿”抄襲……近年來,一些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衝擊誠信底線、法律底線的現象屢見不鮮,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侵蝕着網絡空間社會信任。

對此,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通過刑事審判打擊有關犯罪行為,同時通過民事審判讓違法者無利可圖,使被害人權益得到救濟,引領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常某與許某“暗刷流量”交易案中,法院認定雙方“暗刷流量”協議違背公序良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應屬無效,雙方當事人不得基於“暗刷流量”合同獲利;法院對交易雙方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的獲利,應予收繳。

“人民法院通過案件裁判嚴懲網絡刷單炒作信用、身份盜用、‘薅羊毛’等網絡灰黑產業及不誠信行為,通過制定司法政策和案件裁判合理確定平台責任和行為邊界,規範商業模式創新,保護用户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林廣海説。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刷抖音“抖”出失信被執行人、定製專屬彩鈴、轉發“失信曝光台”微信、限制乘坐飛機和高鐵……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持續推進失信聯合懲戒工作,通過依法採取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司法拘留乃至追究拒執犯罪刑事責任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失信曝光和懲戒力度,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記者從最高人民法院瞭解到,截至2020年12月底,有751萬人次迫於懲戒壓力自動履行了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已經成為信用中國建設的一大亮點。

與此同時,人民法院正採取一系列措施,暢通信用懲戒救濟渠道,探索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被執行人信用修復制度,推進失信信用懲戒向精準化、精細化發展。

2020年1月30日,浙江省寧波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移動微法院上收到寧海縣人民法院發來的信用修復決定書。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醫療器械公司的主打產品醫療牀、搶救車等成為抗擊疫情的緊缺物資,但“失信被執行人”的標籤“卡了脖子”。寧海法院在經過認真細緻的前期研判工作後,作出解除該公司的限制高消費令並將其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中刪除的信用修復決定。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浙江、山東、江西等多地法院開展自動履行、正向激勵和信用修復執行機制的探索,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以浙江寧波為例,2020年1月至11月,寧波全市共完成信用修復1178件,涉及標的額3.65億元。(記者 盧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