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持續渲染“三峽大壩滅絕生態”説 三峽首批建設者回應
環球時報消息:一直以來,作為中國最具標誌性的超級工程之一,三峽工程因其防控洪水、產生清潔能源等生態、經濟效益而廣受讚譽,但與此同時,西方媒體從未停止對它的批評、抹黑。面對西方媒體持續渲染的“三峽大壩滅絕生態”説,原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首任總經理陸佑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三峽工程作為補救長江在自然發育中已失衡生態的有效措施,是一項偉大而重要的生態工程,它使廣袤富庶的江漢平原不受洪水威脅,對生態秩序走向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和三峽總公司首任總經理,陸佑楣親歷了三峽工程的論證和主體工程建設。如今,這位87歲的老人在退休後仍然孜孜不倦地為他所參與的“最靠譜”的三峽工程發聲。
“防洪是三峽大壩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態效益。三峽工程説透了,是一個生態工程,目的在於改變不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狀態,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減少災害。”
陸佑楣表示,三峽工程防洪效益巨大。“它使得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荊江河段的防洪安全,增強荊江以下河段防洪調度的靈活性,有效化解了過往洪水氾濫造成的環境惡化、災後疫情等棘手難題。”在陸佑楣看來,2020年,長江全流域洪水,三峽大壩平穩地經受住建庫以來最大洪峯的考驗,不僅體現出三峽工程的“成色”,也讓人們看到了它生態環保的“底色”。
面對外界關於三峽庫區淹沒大片土地、破壞植被生長的質疑,陸佑楣表示,洪水是一個自然現象,洪水氾濫實際上是水和人爭奪陸地面積的過程。建設水庫就是用劣質貧瘠的土地換取肥沃土地的一種措施,比如三峽水庫淹沒了6.32萬公頃水庫峽谷坡地,換取了150萬公頃江漢平原肥沃土地的安全。
“修建水庫改變生態、惡化環境,這個説法有點誇大。”陸佑楣説。他表示,三峽工程改變了原有河流流態,一定情況下改變了魚類和其他水生物原有的環境,使得一些魚類的生存狀態發生變化。“江裏的魚可能因為修建水庫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性。有一部分不適應的魚類數量會出現減少,但有一部分可能還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峽工程設立了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在中華鱘和長江‘四大家魚’繁殖和保護方面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進展。我們還探索出通過人造洪峯來創造適合魚類繁殖的水文條件。”陸佑楣説。
一直以來,三峽工程也傾注了巨大努力來保護珍稀植物。“三峽工程設立了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遷地保護了三峽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保護植物1000餘種2.4萬餘株,受三峽工程建設影響的560種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庫區生物的多樣性。”陸佑楣説。
陸佑楣認為,所謂的生態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唯有這一不平衡才產生了時時刻刻向新平衡方向的自然推動力。“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都有其侷限性,而這種侷限性又隨着人類實踐的進展而不斷突破。”
陸佑楣説,“雖然三峽工程已全部建成並投入運行,但人類對三峽工程的認識和實踐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