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01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觀察身邊的大多數家長,大家對孩子和教育都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迷迷糊糊養育着子女,出現問題時就猛然管一下,一旦不如意,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二十年後的事業……

事實上,正是這種憂慮本身,毀掉了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那段美好時光。

為什麼許多父母心中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家長在結束讀書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後,就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脱,實際上,他們的很多人生議題還沒有完成。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02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

我經常與很多年長十歲的朋友們在一起聊天,聽他們説起同齡人的狀態,發現到了四十歲左右,人們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麼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變得疏離。

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不是錯誤,只是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而遠離。在《少有人走的路》中,M·斯科特·佩克寫道: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許多人不接納自己,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其實是放棄了內在探索,選擇了忍耐和逃避。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03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然而,即使大部分關係我們都可以通過逃避解決,但和孩子的關係,父母無從逃避。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因此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都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會提“孩子是父母的老師”,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記得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又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朋友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於是,親子關係就成了映照我們成長的一面鏡子——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着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一點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04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着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着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會發現,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着人生的禮物。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

超過160萬人正在關注

趕快來關注吧,這裏有你想找的熱點資訊,這裏有你想要的各種資料,還有海量的資源,還在等什麼。快來關注,大佬帶你開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2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