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美麗蜕變的榨坊村。
市城建局領導與榨坊村黨支部共同召開“支部主題黨日”。
清一色的青磚黛瓦白牆,硬化整潔寬敞的路面,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房前屋後的大樹和格桑花,田地裏是成片的葡萄種植大棚和格桑花、萬壽菊花海。11月10日,走進武漢市城建局駐村對口幫扶的蔡甸侏儒山街榨坊村,看到原先的貧困村蜕變新貌,讓人眼前一亮。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脱貧攻堅收官之年,在市城建局精準扶貧的指導和幫助下,截至目前,榨坊村已全面完成國家確定的脱貧任務,全村經濟狀況得到全面發展。
特色產業“造血” 村民得到實惠
市城建局駐村幫扶從2015年10月開始,目前駐村的派駐榨坊村扶貧攻堅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丁躍峯和工作隊員左文正、秦盼是第二批,2018年4月駐村。為了不給村裏添負擔,每天他們自己買菜做飯解決伙食,一開始睡在地下室,後來才在村委會二樓辦公室騰出一張牀的位置。
據介紹,駐村工作隊剛來時村裏的環境非常差,沒有路燈,都是泥巴路,豬圈、廁所亂搭亂蓋,在村子留守的村民沒有什麼經濟來源,村集體也一窮二白。
市城建局充分發揮行業扶貧優勢,除派出駐村工作隊以外,還建立局領導、處級、科級幹部與37個貧困户“一對一”結對幫扶,市建設學校、海管站、安監站、審查辦等近十個二級站辦出人、捐物、籌資,以及市建築業、勘察設計等建築行業協會參與的建設行業扶貧體系。
榨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家祥介紹,該村是武漢市重點貧困村,全村現有5個自然灣,共有210户123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37户112人,包括因殘致貧19户62人,因病致貧18户50人。在市城建局的幫助下,37户貧困户已於2017年全部脱貧。
幫助當地興辦特色產業,讓貧困地區有“造血”能力,這是市城建局扶貧工作緊盯不放的關鍵抓手。
自進駐榨坊村以來,市城建局駐村工作隊積極幫助引導榨坊村走發展種養殖業的路子,借政策好東風,向市場要效益。一方面,村裏成立農業發展公司、合作社,搭建村級經濟發展的平台,定班子、建機制、引項目;另一方面,幫助村裏爭取市、區扶貧項目,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南屏垸等700餘畝稻田養殖基地,發展出了“稻田養蝦”“稻田養蟹”的高附加值養殖業產業。村民通過在養殖基地務工,增加了經濟收入;村裏的貧困户就業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在養殖業成功的基礎上,2019年,榨坊村又引進了葡萄種植項目,通過村民土地流轉,實施葡萄等果品培育,進一步擴大了當地的特色農業。
眼下,榨坊村村民既可以從每畝流轉土地中收取500元租金,還可以在葡萄園、養殖基地打工,一份收入變成了兩份。
據扶貧工作隊員左文正介紹,2014年,該村貧困户人均年收入僅2624元,城建局駐村幫扶的第二年2016年,人均年收入漲到7906元,2017年11053元,2018年16687元,2019年17176元。“村民和貧困户的收入年年都在增長。”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截至10月底,年收入也有15148元。
鄭家祥説:“全體村民發自內心感謝市城建局的大力幫扶,非常感謝!”
“小家”“大家”都好 社會治理躍升
村民的“小家”好了,村集體的“大家”也要好。
為了給村級經濟“造血”,市城建局駐村工作隊協助村裏充分盤活村級閒置土地,與公交公司合作,將部分集體土地出租,興建了一個公交站,僅此一項,每年就有11萬元收入。
榨坊村委員會會計劉華橋算了筆賬:通過葡萄園種植、稻田養蝦的流轉收入以及公交站租金收入,今年,村級經濟增收20餘萬元。一方面確保完成貧困村脱貧不返貧的目標,另一方面,實現由2018年村級經濟收入達標需要通過“輸血”式完成,質變為如今自我“造血”式的華麗蝶變。
2020年,榨坊村村級經濟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不僅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集體的社會治理能力也得到了躍升:“有了收入,我們為村民提供服務也更有底氣了。”
有了5年來兩批市城建局駐村工作隊員的接續幫扶,加上村集體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如今,榨坊村的面貌和幾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村裏的環境非常差,村民都往外頭跑,如今環境改善了,不少人都回來蓋新房,僅去年一年就新建了近20棟小樓房。”丁躍峯説。
通過問計於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委會詳細瞭解村民的改造需求和對村灣建設的想法,市城建局駐村工作隊協助規劃設計院制定了全村的建設發展規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榨坊村將與侏儒山抗戰紀念館、六海賽生態小鎮形成一條紅色旅遊休閒觀光帶,5個村灣也將形成‘一灣一特色’。”
丁躍峯説起來很興奮,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家園要迎來鉅變一樣高興。
路變寬了 房子變漂亮了 環境變美了
美麗鄉村,基礎設施要先行。市城建局村鎮處、駐村工作隊發揮城建系統的基建優勢,積極協助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申報和落地,從建材選用、方案實施,到施工人員的安全、施工環節、建成效果,以及施工中協調工作等,強化施工進度、安全與質量。
着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大村民出行設施投入,建成村內主幹道、灣內路、通户路,全村7個灣灣灣連通,户户相連,道路配套建設綠化、照明、排水、彩磚等設施。
注重村民生活設施建設,每個灣建有休閒活動廣場、現代化公廁,建設太陽能路燈、體育活動場所並配套相關設備,對全村重要路口配套建設監控設備,新建村醫務室及黨員活動中心;加強生活環境整治,對全村塘堰、溝渠、偏房、棄屋以及亂堆、亂放等進行專項整治,開展破損山體修復、破損護坡修砌等。
目前,榨坊灣51户房屋立面整治及污水改造等基礎設施項目已基本完成,項目總投資1020萬元。建設榨坊村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為村老年人提供服務、活動場所,深受村民歡迎。
市城建局機關從2016年開始,每年拿出6萬元投入到榨坊村的民生建設中。去年,城建局和武漢市建設學校共投入9萬元,在該村後山建起泵站,並因勢利導,建成一個水庫,用於葡萄種植園和稻田灌溉。今年,新投入的6萬元則根據村裏的實際情況,將村民的老水錶統一更換成智能水錶。
村裏有一座因過去開山採石破壞的山體,如今正在復綠中,被挖形成的石坑已變成一潭綠水,綠水青山周圍修建起環形步道,還建起護欄,成為村民休閒的一處樂土。原先光禿禿的山體上新栽植了成片的石楠。
走訪時,村裏的百姓説,近幾年榨坊村的村容村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變寬了、房子變漂亮了、環境變美了。長年在外打工不想回家的村民聽説家鄉的變化,不僅逢年過節回家,還有村民擴建裝修房子,有的乾脆新建二層樓房,還有的積極準備回鄉創業。
治理能力增強了,村民生活變好了,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榨坊村展現出了優秀的組織動員能力。村裏建立了村兩委24小時駐村、村組長和全村黨員24小時輪流值守卡點、志願者日查夜巡防控。全村排查出的確診病人獲得了有效隔離救治,沒有發生擴散、傳染。其中,一位確診病人是貧困人口,扶貧工作隊和村裏一起,保證了國家撥付的1萬元生活專項補貼發至本人銀行賬户,還幫助他辦理了民政臨時救助。經過全村幹羣共同努力,榨坊村成為全市的“無疫情村”。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