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春運將至,火車要安全平穩地運行,線路設備日常維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冬季極寒天氣和温差變化,會對線路設備造成“外傷”,列車運行過程中因磨耗和疲勞會對線路設備產生擦傷、裂紋等“內傷”,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內外傷”,就會危及行車安全。
如果説發現“外傷”全靠肉眼的話,發現內傷就得給鋼軌做一次“B超”了。檢查鋼軌的“內傷”要用到這個大設備——GTC-80型鋼軌探傷車。
1月22日22時,甘肅山丹軍馬場車站旁,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蘭州工務機械段的“鋼軌神探”正在做車輛出車前的檢查。
鋼軌探傷的時間多數是在夜間。探傷作業就像人在醫院做B超一樣,鋼軌探傷車探頭利用多組不同角度的超聲波入射鋼軌後,通過反射回波來檢測鋼軌內部是否存在傷損。
在鋼軌探傷車裏,除司機外,還有負責探傷檢測、調試、軌道巡檢的人員,他們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探傷作業人員在工作期間精神要高度集中,如果探傷誤診或者漏診,後果不堪設想。每次作業一般持續三到四個小時,需要一直盯着電子顯示屏做記錄。
鋼軌探傷是一項繁重又精密的“細工活”,不間斷的數據採集很重要,準確識別數據信息更關鍵。作業人員需要熟知“鋼軌傷損模式庫”中的各類“案例”和運用限度數據,以便將檢測數據與模式庫中的情況準確匹配,從而獲得最精準的探傷結果。
跟探測“內傷”不同,“外傷”的檢查則要靠肉眼,尤其是對線路凍害的排查整治。雖然白天檢查的話更方便,但由於鐵路運行的特殊性,為施工和維修作業預留的時間基本都在夜間。1月19日凌晨4點整,“天窗”點正式下達,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武威工務段芨嶺線路車間的鐵路職工迅速將此次整治凍害所需設備搬至線路上,開始了整治作業。
武威工務段芨嶺線路車間位於海拔2200多米的龍首山腳下,76名鐵路職工常年駐守在這裏,他們的任務就是養護好這122公里的線路。
由於這段線路的地勢海拔較高,秋季雨水較多,到了冬季,線路基礎很容易發生凍害。受凍害影響,部分區段列車只能採取降速運行。
在2小時的“天窗”作業時間內,作業人員要對芨嶺車站1股道32處線路凍害進行墊板順坡整治,加之臨線不時有列車通過,作業人員要在每一處凍害整治結束後,迅速轉移工機具奔赴下一個作業地點。
在維修作業現場,職工們藉助頭燈的光芒,將固定鋼軌的螺栓鬆掉,用起道機把鋼軌頂起,在鋼軌底部墊入墊板,再緊上螺栓,一處凍害就處理完了。鋼軌平整平順了,列車才能“跑”得更穩更快。
凍害處理完還要進行質量回檢,確定線路達到列車放行條件後,方為完成。
凍害會造成軌枕局部隆起,線路幾何尺寸超限。鐵路職工會採用順坡、調整墊板等方式進行整治,使線路軌道更加平順,這樣列車運行起來才會更安全。(中鐵集團蘭州局集團公司供圖)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