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下,城市應急響應機制如何生效?應急管理部談具體措施

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極端天氣頻發,城市應急響應面臨重大考驗。11月8日,應急管理部表示,正在評估修訂的“應急預案”將建立健全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量化啓動標準。此外,還包括提高領導幹部認識、加強監測與會商等。

在11月8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公佈了一組數字: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大約3億人次受災,平均一年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元。今年1-10月,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06億人次受災,855人死亡失蹤,585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21.3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的受災面積1194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12億元。跟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受災人次下降29.1%,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10.4%,倒塌房屋數量上升了8.1%,直接經濟損失下降了9.0%。

周學文表示,我國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地域分佈廣、發生頻率高、損失重,這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氣象災害防範面臨新的挑戰。今年以來,已經發生江蘇南通龍捲風、河南鄭州特大暴雨、湖北隨州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鄭州暴雨後,城市應急響應機制是否及時生效引發討論。周學文表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很難實現精準預報,目前仍是世界性難題,此類事件時間、地點隨機性大,龍捲風、短時強降雨的發生過程往往只有幾分鐘、幾個小時,其導致的災害鏈條卻很長,可能引發嚴重的城市內澇,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生產安全事故等各類次生衍生災害。同時,由於災害涉及的部門多,防範應對工作時間緊、環節多、難度大。

新的氣候形勢帶來的新問題已經引起重視,周學文表示,應急管理部門已經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應急管理的培訓,用典型的案例來施教,提高領導幹部對極端天氣的多發性、危害性的認識,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同時,強化預報預警,遇到極端天氣過程,加密監測預報,加強聯合會商,滾動研判災害性天氣發展態勢。建立點對點預警叫應機制,及時提醒相關地方政府做好防範應對工作。面向社會公眾發佈氣象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災避險準備。

在應急預案操作方面,應急管理部正在全面開展應急預案的評估修訂工作,在相關預案中建立健全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的聯動機制,量化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的啓動標準,細化實化極端天氣防範應對措施,提高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白爽 校對 王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4 字。

轉載請註明: 極端天氣下,城市應急響應機制如何生效?應急管理部談具體措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