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障礙環境建設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作者:陳瀾(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專家委員會無障礙專家)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精彩開賽。期間,以殘疾人運動員為中心、從點滴細節着手的冬殘奧會競賽各場館和冬殘奧村裏的無障礙設施廣受好評。無障礙環境的體驗,是衡量冬殘奧會是否成功的重要維度之一,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保障殘障人士、老年羣體等社會成員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

在中國盲文圖書館觸摸博物館,視障青少年通過觸摸感受展品。資料圖片

3月2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城市火種在北京市盲人學校被點燃。資料圖片

事實上,無障礙環境不只是設施無障礙,還包括信息無障礙和服務無障礙。2012年,國務院頒佈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對無障礙環境的定義為:“為便於殘疾人等社會成員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關建築物,搭乘交通工具,交流信息,獲得社區服務所進行的建設活動”,包括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信息交流和無障礙社區服務三個部分。在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殘障人士也面臨着“數字鴻溝”問題,如何通過包括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內的信息環境向殘障人士提供均等的無障礙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是全社會需要思考的議題。

同時,無障礙環境的受益者也不只是殘障人士,還有身處各類障礙情境中的每個人。隨着國際社會對無障礙領域認識的不斷深入,無障礙服務對象經歷了三次重要演變,基本可概括為從殘疾人,特別是肢體殘疾人到老年人以及處於特殊階段而行動不便的人羣,如嬰兒、孕婦、病人及非母語人士等再到所有人。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國際無障礙設計概念逐步被通用性設計取代,而通用性設計則主張任何產品、建築、空間、用品,都需要採納盡最大可能考慮所有使用者能力的原則。

因此,障礙羣體面臨的問題是普通人士障礙時刻的極致體現,而具備良好體驗的無障礙產品或設施服務的絕不只是各類障礙羣體,還有可能是身處障礙時刻的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升降梯同時對提行李箱出行的人士有很大幫助,對聽障人士友好的語音轉文字功能同樣對身處“不方便聽語音”場景下的健全人士十分友好,低視力用户的常用輔助功能“暗夜模式”也是我們在手機系統中常會設置的,符合適老化標準的產品也吸引着喜歡極簡設計的普通用户。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是我們向世界展示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樣例。相較於2008年,我們有了長足的進步。不過,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是一個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仍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任何一個場景下的無障礙問題解決均會涉及多個責任方、如政府部門及公共職能部門、企業,含互聯網產品公司及智能設備廠商以及第三方機構、公眾等。

其中,完善無障礙政策法規體系是加快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同時隨着第三方機構如殘聯、高校、研究機構等應積極推動建議無障礙評審機制的建立,包括各領域的無障礙標準、設計指南;企業則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腰部力量,遵循標準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將信息無障礙的需求融入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與迭代的全週期中;除此之外還需加強對公眾的無障礙意識提升,意識到無障礙環境的建設不只是出於關心殘障人士,無障礙服務的發展最終會惠及我們每個人。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8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