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8月6日,福建泉州灣。隨着最後一榀鋼箱梁緩緩落下,世界首座行車時速超過300公里的大跨度跨海斜拉鐵路橋——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合龍。
跨海高鐵橋樑體重量大、精度要求高、海上條件複雜。為此,建造團隊專門開發了一套合龍施工智能監測控制系統,最終實現合龍口軸線偏差1毫米,相對高差0.5毫米的超高精度,能保障高鐵列車在8級大風中正常駛過,即便11級大風也不會中斷通行。
洋山港自動化碼頭、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京張高鐵……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項項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相繼建成完工,彰顯出我國強大的交通科技創新實力。
“一代代交通人苦幹實幹、久久為功,推動我國交通建設技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東表示,我國近年來相繼攻克了一系列複雜地質地形和特殊氣候條件下鐵路、公路建設世界性技術難題,特大橋樑、長大隧道、高等級公路建設、多塔連跨懸索橋、快速成島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中國路、中國橋、中國隧成為閃亮的“中國名片”。
近年來,在交通基建水平領先世界的同時,我國交通運輸裝備的製造和應用水平也站上了新台階。
7月20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山東青島下線。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再到高速磁浮,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完成了從追趕到並跑乃至部分超越的轉變。如今,全世界高速列車有2/3都在中國,我國軌道交通相關產品出口109個國家和地區。“復興號”的254項重要標準中,有213項是中國標準,中國高鐵動車組技術進入了自主化、標準化、系列化的新階段。
令人鼓舞的成績還有很多:國產盾構機從零起步,依靠創新後發趕超,湧現出世界首台馬蹄形盾構機、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世界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等尖端產品,有力支撐了地下交通網絡建設;國產新能源汽車已基本掌握電機、電控、電池及整車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產業水平躋身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
科技,改變了神州大地的交通格局,也優化了老百姓的日常出行體驗。
過安檢門、進登機口、中轉過站,都能刷臉通過……9月,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上線了“一臉通關”系統。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聲光設備等,旅客等待時間有效縮短,候機舒適度顯著提升。
近年來,網約車、共享單車、線上查詢出行信息、提前預約列車餐飲等信息化智能化交通服務已經越發普遍,讓出行變得更便捷、更舒適。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重點在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提高運營管理智慧化水平、推進先進交通裝備應用、夯實科技發展基礎等方面發力,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