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續航1000km 真的有必要嗎?
續航這個東西,當然是越長越好的,少充幾次電、少跑幾趟油站,怎麼都是香的。但在今年年初,續航1000km的電動車還是引起了爭議,反方意見就是你把續航堆那麼高,電池成本、車重都高了還不是消費者來承擔,其實對消費者來説1000km並不是必要的,最終還不是打造過千續航的電動車廠商賺吆喝而已,反倒是解決好補能效率更迫切。
“堆”,內在的邏輯就是以電池技術沒有進展為前提,那確實沒有必要去追求1000km續航,況且在電池密度沒有提升的情況下,去“堆”出個長續航,也無法在車重、空間利用上達到理想狀態。不過,隨着首台續航1000km的電動車量產到來,關於有沒有必要這個問題似乎有了新的討論空間。
11月19日廣州車展,廣汽埃安發佈了AION LX Plus長續航版,CLTC綜合續航里程為1008km,預計新車將在2022年1月正式公佈售價,並開啓交付。目前看來,在2021年初打出續航1000km的純電車型中,最早實現量產的就是埃安了。
AION LX Plus長續航版將搭載埃安自研的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我們知道,目前大部分鋰電池的負極材料採用石墨,利用了石墨耐高温、耐氧化、抗腐蝕、導熱等性能較強的優點,然而眼下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仍不如人意。有關理論指出,負極材料採用硅的話,鋰電池的理論容量要比石墨負極的372mAh/g高10倍,達到4200mAh/g,因而當下鋰電池的研發大多關注碳化硅材料,包括蔚來的150度電池也是如此。
硅負極雖好,但也有它的缺點,那就是在嵌鋰過程中體積變化很大,在多次循環過程中容易開裂、破碎,電池容量會隨之衰減,壽命降低,還會傷害固體電解質界面層SEI,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符合車規級要求。廣汽埃安提出“海綿”的辦法,讓電池內部的硅負極片變得像海綿一樣柔軟有彈性,這樣硅在放電過程中的膨脹收縮會被限制和緩衝,避免碎裂。
廣汽埃安稱海綿硅負極片從設計到工藝生產製造,涉及近50項專利技術。其中,納米複合硅技術是通過把硅材料控制在納米尺度,並在表面包覆保護層,控制微觀形貌,最大程度降低了硅基複合負極材料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同時這種表面包覆保護層也避免了硅直接和電解液接觸,大幅提升了SEI的穩定性;自修復功能的粘結齊技術是對極片中的粘結劑進行改性優化,使其具有優異的包覆、粘結和回彈的性能,使破損的硅負極極片在膨脹收縮過程中得以修補,保持電極結構的穩定性;梯度複合塗布技術則是通過硅負極極片活性組分與非活性緩衝組分的梯度分佈設計,大幅提升了活性層與集流體的結合力,改善了負極極片本體的結構穩定性。
根據埃安公佈的數據,海綿硅負極片的應用使得單體電芯體積減少20%,重量減輕14%,電芯空量提升25%,最終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為205Wh/kg,較目前鋰電池主流的160-180Wh/kg有明顯提升。正是這一提升,讓AION LX Plus長續航版能夠在不影響空間的情況下,放下144.4kWh的電池包,並且車重保持在2240kg,比同級的蔚來ES6、唐EV略微輕一些,ES6 455km運動版,75kWh的電池容量,整備質量2290kg,唐EV長續航版86.4kWh電池容量,車重2455kg。
在近日媒體的實測中,AION LX Plus長續航版高速工況下,從100%電量跑至5%電量,實際續航659km,平均時速89.2km/h,推算光電續航里程為694km。可以説真正解決了長途的里程焦慮。此外,官方資料顯示,“海綿硅負極電芯低温性能優異,讓整包具備優異的低温容量保持性能,-20°C 容量保持率達到92%,因而保障了冬季優異的續航里程。”據説這是過去2-3年中在各種極端環境下反覆測試得出的結果,如果將來實車測試結果能如宣傳所説,甚至打點折扣,都是很大的進步。
回到開頭的問題,實現1000km續航的意義,我認為不在於有多少人去買AION LX Plus長續航版,更多的是為鋰電提供了新材料,使得電芯體積小型化、輕量化,從而實現電池包密度提升,整車會得到輕量化、能耗下降的結果。我們也向廣汽埃安確認過,目前海綿硅負極片電池由他們自產,隨着將來產量的提升,會陸續下放到旗下其他車型上。所以,1000km可以不是必要的,但其背後的探索卻是必要的,既然都要做了,順便搞個新聞不是也不虧嘛。
其實,AION LX在埃安的發展之路上,一直充當着探索與向上的角色,比如在2019年實現綜合續航里程突破600km,在2020年率先搭載L2.5級智能駕駛輔助等等。在2021年底,2022年初這個節點,AION LX以Plus之名,再一次發揮探索精神,除了搭載海綿硅負極鋰電池,新車還會提供一個百公里加速2.9秒的版本,另外它將搭載包括3個第二代激光雷達在內的35個智能感知硬件,成為廣汽埃安首款搭載城市NDA的車型。
官方介紹道,“在城區擁堵場景時, 環境感知刷新率可做到10~30Hz動態調整(主流第一代10Hz),毫秒級探測頻率,快速識別加塞、鬼探頭等突發情況,先人一步進行應變反應,讓城市複雜路況智能輔助駕駛也能遊刃有餘;高速場景時,可實現垂直分辨率在0.2~0.05°之間的智能調控(主流第一代固定0.2°),自帶‘高速偵察機’,精準捕捉遠距離錐桶、凹凸路面等,超遠距離預判風險,提前進行減速、變道,讓高速智能輔助駕駛穩如老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