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社
城市更新,文明先行
半月談記者 尤立
60年風雨歲月,張家港從積貧積弱的沙洲縣,發展到如今常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前三位,不僅答好了經濟答卷,精神文明成績也突出。如今,張家港將政府引領力與市民源動力相結合,朝着“打造全國文明典範城市”邁進。
文明融入血脈,成為一種本能
邁入新時代,張家港市的精神文明工作方式在變化。“現在更多強調的是精神文明創建的常態長效,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社會參與與羣眾參與。”張家港市文明辦副主任王海燕説。
“我的志願服務積分在張家港市所有志願者中排名第六。”提到自己的志願服務成績,市民巡查團志願者任文英語氣中充滿自豪。作為一名市民巡察團志願者,任文英日常任務是在自己負責的50個網格中巡邏,看見不文明的現象進行勸阻,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則通過文明隨手拍的方式將照片上傳至文明辦。
如何讓精神文明工作更加走心,讓羣眾沉浸式參與其中?張家港市選擇從志願服務工作着手。張家港市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開發志願服務數字管理系統、率先成立首個志願者學院、率先制定首套志願者協會團體標準,累計發佈實施志願服務夥伴項目800多個。
張家港志願服務團隊
截至目前,張家港全市註冊志願者人數達26.8萬,志願服務團隊1363支、累計服務時長784.3萬小時。下至初高中生,上至退休老人,志願者的身影穿梭在張家港的大街小巷,刻在骨子裏的文明基因讓志願者隊伍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加速發展壯大。
以書香氣澆灌精神文明之花
近年來,張家港市不斷推廣全民閲讀,精準對接城鄉羣眾需求,豐富“書香城市”建設內涵,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符合港城實際的“書香城市”建設新路子。
2020年7月,百家橋村建設了“百味書屋”24小時圖書館驛站,成為村民開展閲讀,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文化場所。“通過閲讀等活動,村民的不良習慣改變了很多。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提升村民思想文明上下功夫。”百家橋村黨委書記徐平説。
目前,全市共建設28個區鎮、辦事處圖書館、142個村農家書屋、120家社區圖書館、53家24小時圖書館驛站,打通了服務羣眾閲讀的“最後一公里”。
坐落在沙洲湖畔的益空間·源書房,被鬱鬱葱葱的綠植所環抱,是張家港打造的首個“捐贈圖書館”,現有市民捐贈圖書5700多冊。
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忠影表示,通過制度引領,社會帶動,全民參與,極大滿足了從社區居民到鄉村村民閲讀陣地的需要,使閲讀成為張家港市“傳播思想、實踐文明、成就夢想”文明實踐的新陣地。
文明隱藏在城市更新中
聚焦市民的急難愁盼,張家港市以“繡花工夫”推進城市“微更新”。
漫步在張家港城區,錯落有致的“口袋公園”,讓市民實現推門見綠,開窗見景,出門進園。南豐鎮居民蔣紅英感慨:“現在,有了口袋公園,小孫子能夠在裏面遊玩,自己也能常和老姐妹們見面聯絡感情。”
進入改造後的萬紅新區集貿市場,入口通道左側牆上掛着一塊顯示屏,經營商户信息、品種、進貨來源、農藥殘留檢測結果清晰可見。市場大廳內,地面乾淨整潔,肉類、蔬菜、水產等按區排布,攤位整齊劃一。攤主況開敏見證了集貿市場的變化。他向半月談記者介紹,現在攤位變大了,材料可以分開放,衞生一天要查兩次,市民買得放心。
擁抱美好生活,新市民也不能丟下。“虹築之家·工友驛站”成為張家港4.5萬名外來建築工人的温馨家園。2012年以來,6次“搬家”,6次升級。如今,在這個“網紅”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裏,圖書室、棋牌室等功能一應俱全,還有義務理髮、健康體檢等貼心服務。
街角方寸之地,盡顯文明之美。一個個“文明空間”,串起了張家港的閃亮地標,標註出城市的價值座標。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