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印象中,方向盤都是圓形造型,所以當特斯拉發佈了新款Model S/X後,“yoke”矩形方向盤就賺足了眼光,這可能是矩形方向盤第一次出現在量產車型上。
並不是所有汽車的方向盤都是圓形,以F1賽車為例,由於駕駛室活動空間限制,所以要求賽車的轉向器傳動比要小,轉向要靈敏,轉動圈數要少,因而使用方形方向盤,當然,對駕駛技術的要求也更高。
但對於量產乘用車,車內的空間更充足,同時為了便於駕駛,其轉向器傳動比要大,轉向靈敏度比賽車要小很多,所以方向盤轉動圈數都在2.5圈以上。這種情況下,圓形方向盤的優勢就得以體現,因為圓形圓周處的轉動慣量相同,所以轉動方向盤時手施加的力就不會忽大忽小,圓形就成為最合適的汽車方向盤造型。
其實,為了打破汽車方向盤傳統圓形造型的單調感,眾多車企在概念車上都推出過方形方向盤,甚至是替代方向盤的操縱桿,而且,這份執着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2011年東京車展上,本田展示了EV-STER概念車。這款電動概念跑車就沒有方向盤,取而代之的是操縱桿。至於為何選擇用操縱桿,其設計目的可能是幫助駕駛員在急轉彎時對抗重力,從而在操縱過程中保持直立?
向前追溯,寶馬早在1999年就發佈過概念車Z22,配有抬頭顯示和側攝像頭等當年看來很是新奇的設備。這輛Z22配備的就是一個矩形方向盤,但不同的是,它不是通過機械操作,而是通過電子脈衝接收駕駛員的指令,方向盤上還整合了指紋點火裝置。
1986年,由Italdesign 操刀設計的奧茲莫比爾概念車的“方向盤”,也是汽車史上最狂野的轉向控制裝置之一。飛機操縱桿般的造型,配合上飛機駕駛艙同款的全數字儀表盤,硬是在陸地上還原了航空體驗。
1980年,巴黎車展上,雪鐵龍帶來了擁有梯形外形的概念車卡琳(Karin),採用新穎的1+2座椅佈局。該車的方向盤雖然還是圓的,但卻有一個奇特缺口連接着正中的鍵盤,而這塊鍵盤實際上是電話按鈕。
1978年,都靈車展上,基於藍旗亞stratos的Lancia Sibilo首次亮相。這款概念超跑的外觀算不上新穎,但方向盤的設計卻着實吸睛。這種單片式的方向盤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定製握把設計讓駕駛員感覺他們在觸摸的是一個人的手掌,而不是方向盤。同時,所有的按鈕也被置於方向盤後面,以保持簡約的外觀。
1971年,同樣是都靈車展,瑪莎拉蒂展示了概念車Boomerang,該車被認為是喬吉託最極端的設計。外觀是大膽的楔形設計,座艙則更加前衞,雖然方向盤還是圓的,但轉向柱幾乎和方向盤一樣寬,而所有的控制裝置和功能開關都集成在了裏面。
眾多老牌車企都就新奇方向盤的設計拿出過自己的方案,但都停留在了概念車階段。最終打破常規,在量產車型上突破圓形方向盤桎梏的,卻是年輕的特斯拉。
特斯拉敢於在量產旗艦車型上採用顛覆式的矩形方向盤,離不開其領先的自動駕駛功力。在可預見的將來,自動駕駛愈發成熟,像泊車移庫等需要反覆轉動方向盤多圈的操作,都可由自動駕駛完成。這時,方向盤是不是圓形,轉動慣量變化是否影響操作手感,都不重要了,因為已經不需要我們親自動手了。
另一方面,特斯拉雖為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翹楚,但其產品市佔率和車企巨頭比,仍有不小差距,Model S/X就更屬小眾。同時,行事風格上,特斯拉素來少有傳統大廠的按部就班,而是頗具互聯網科技新貴的不拘一格。沒有市場和形象的包袱,創新的意願和執行力自然更高些。
當然,特斯拉的矩形方向盤究竟好不好用,還要等實車出來後的切身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