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嘴,會“説”出孩子的人生

1

早上送孩子上學時,在電梯裏遇到一對母子,讓我很有印象。

他們是在15樓進來的,媽媽打扮得很得體,孩子是個大眼睛的小帥哥,剛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模樣,揹着大大的書包。

而這位外表温婉的媽媽,未進電梯就在厲聲訓導着兒子:“以後再敢起遲,就把你從窗户那扔下去!從今天晚上開始,9點半你就得給我滾上牀,不準再下牀,睡不着也得給我閉眼!不準睜開眼!聽到了沒有……”

教育孩子要有時間觀念、早睡早起,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這凶神惡煞的表情、咬牙切齒的語氣,確定是跟親兒子説的?

“小帥哥”一直都在低垂着頭,不敢言語,一臉都是懊喪、羞愧和迷茫交織的神情。電梯裏的其他人,都用同情的眼神看着他。

但作為不相熟的住户,別人家教子,我們不宜插話。6歲的女兒懵懂地仰頭看了看那對母子,不自覺地攥緊了我的手。

終於到了一樓,大家都出去了。那個媽媽還是全程“黑臉”,而男孩的眼角有東西亮晶晶的,疑似是有隱約的淚光。

女兒似乎鬆了一口氣,小聲跟我説:“媽媽,剛才那個阿姨好凶啊!她……她講話好凶、好嚇人。”

這位媽媽説話的語氣,連外人、小孩子都感覺緊張、惶恐和不舒服,更何況是那個要跟她朝夕相處的兒子?

父母的嘴,會“説”出孩子的人生

媽媽的話,他能聽進去多少?有多少,是他應該聽的、願意聽而又最終接受的?

看得出,這個媽媽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但她跟孩子説話時,語氣裏是滿滿的“命令式”的強勢,粗暴而又嚴苛,好比是給孩子來了一頓隱形的“拳打腳踢”。

而習慣這樣説話的爸媽,並不少見。

作家周國平曾在《不想長大》一文中説道:“孩子的心靈遠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得多,敏鋭得多,我們千萬不要低估。”

教育家也曾指出: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取決於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各種細節,其中父母説話的語氣對孩子非常重要。

父母的語言裏,隱藏着一個孩子的未來。

我們所説過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將“住”進孩子的大腦裏,化成他心靈花園裏的精神土壤。而我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態和情感,更會一點一滴滲透進孩子的心智、乃至氣質裏,對其智商情商、人格修養等,都起到無法衡量的深遠作用。

2

然而,很多爸媽卻經常忽略這一點,一心想着要跟孩子灌輸“大道理”,卻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感受,跟孩子説話時,總是口不擇言、語氣跑偏。

曾在孩子的美術培訓課上,遇到這樣一位爸爸。

按照老師的安排,孩子們完成畫作後,會有一個“分享”的環節,被點到名的孩子,就站在“分享台”上,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幾句簡單的解説。

那天,指導老師點到了一個叫梓欣的小女孩,她是個新生,沒上幾節課,沒站過“分享台”,5、6歲的她很少怯場,甚至害怕得掉淚,説不想上台了。

梓欣的爸爸有點尷尬,勸了女兒幾下後,就無奈地對女兒説:“你看你多丟人,個個小朋友都敢站上去説話,就你畏畏縮縮的,像啥樣?膽小鬼!”他一邊説,一邊想把梓欣往台上推。

這話一出,梓欣越發惶恐、羞慚,竟崩潰地哭了起來,死活不肯上去。

最後,梓欣被爸爸抱着出了畫室。出門前,我還聽到爸爸語帶埋怨,數落着梓欣:“膽小鬼,一點都不勇敢!你下次能不能有點出息啊?!”

被爸爸這樣當眾逼着要勇敢、並被當眾“打差評”,小小的娃,心裏是什麼滋味?

如果爸爸換種語調説話,給孩子多點鼓勵與包容,也許小姑娘下一次、或下下一次,就有可能願意站上去,嘗試着表達自己了。但現在,恐怕她很長時間,都會抗拒登上台了。

父母的嘴,會“説”出孩子的人生

著名漫畫家幾米,曾在漫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説:“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至少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閉嘴!馬上給我回家寫作業!”、“只考了80分?沒有用的傢伙!”、“想當畫家,就你?”……

命令、埋怨、否定、打擊、嫌棄……生活裏,有多少父母,都在習慣用類似的“負面性”的口吻來跟孩子説話?有的爸媽還自詡這是在“説反話”來激勵、鞭策孩子。

但孩子就一定會因此而奮發、上進了嗎?

長期活在這樣的語境裏的孩子,被困在父母不信任、不認同的評價裏,會獲得不良的心理暗示,變得自卑、敏感或懦弱,更會不自覺地模仿、複製父母説話的方式、姿態,對其成長大大不利。

國際家庭與兒童網絡主席凱瑟琳.沃爾斯,在《重塑兒童行為》一書中,就曾對家長們反問道:“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而聽從你的建議,還是出於對於你的愛戴和敬重而聽從你的建議呢?”

答案不言而喻。 懂得用理性、温和與恰當的語氣跟孩子交流,是做父母的一項“軟實力”,更是一個孩子一生的福氣。

3

經常來找女兒玩耍的幾個孩子中,有個小男孩讓我很有印象。他住在我們家樓上,叫一凱,和女兒是同學。

跟同年齡段的孩子相比,一凱顯得特別大方、開朗,説話很有禮貌、很得體。當別的孩子淘氣起來、失控地在廳裏大吵大鬧時,他會笑眯眯地勸説小夥伴們:“哎,咱們把聲音調小一點吧?這樣就不會吵到阿姨和爺爺啦!好不好?”

有時,孩子們會因為搶玩具而起爭執,甚至還會互相慪氣,説些比如“不跟你玩了!”、“以後都別來我家!討厭死你!”之類的話。我正想去幫忙“處理爭端”,卻聽到一凱心平氣和地説:“別爭了,吵架多沒意思啊。咱們把這些玩具都放一個箱子裏,玩個抽獎遊戲,怎麼樣?”頓時,幾個小屁孩又破涕為笑了。

不擅烘焙的我,做了些紙杯蛋糕,造型很醜,拿給孩子們吃的時候,我有點不好意思,一凱帶頭説:“謝謝阿姨,你做得很好吃呢!下次你一定會更棒的!我媽媽也是這樣過來的,哈哈哈!”

……

不得不説,一凱就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自信、豁達而又隨和,與小夥伴、大人都能相處融洽。我猜想,一凱家裏是不是什麼“書香門第”之類的家庭?爸爸媽媽都是學歷較高的、很有修養的人吧?我只見過他奶奶幾次,沒見過他爸媽。

有一天,一凱過來玩時,落了一件外套在我家,我就送回去。我這才發覺,一凱家不是什麼高知家庭的,爸爸媽媽就是普通的務工人員,家裏擺設也很簡樸。但是,他們的家庭氛圍讓人感覺非常和諧、舒適,父母和孩子之間對話,都是輕聲細語、温柔平和的。

後來,我們又因為其他事,去過一凱家串門幾次。我逐漸感覺,一凱的爸媽,説話時,語調非常温和、從容,也十分懂得尊重孩子,總是習慣用商量、詢問的方式,來跟一凱溝通。

難怪,一凱會有這樣的高情商。大家都很喜歡他,小區裏有幾個爺爺奶奶都説:“你看他性格多好,以後是個很‘吃得開’的娃啊。”

一項對1901年開始至今的5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這些人之所以獲得此項桂冠,雖然原因諸多,但極其重要的一條卻是—— 他們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無論貧富。

父母的嘴,會“説”出孩子的人生

而當我們耐心、輕柔而又堅定地跟孩子表達、交流和溝通時,就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從而影響着孩子一生的情商與修養。比起態度強硬、氣急敗壞的吼叫式“教導”,你想,孩子更願意接受哪一種?

4

心理學家埃裏克·伯恩認為:人類的溝通行為包含社會和心理兩個層面。口頭語言傳達社會層面的信息,語氣、姿勢等傳達暗示心理層面的信息。兩方面的信息不一致時,接受信息的人會感受到不愉快。作為父母,如果在我們説話時,多多留意自己的語氣,做到以下幾點,跟孩子之間的溝通,相信會變得更融洽、有效。

首先,我們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氣在頭上時跟孩子説話。帶着情緒跟孩子溝通,只會誤傷孩子的心靈,就算是孩子犯了再大的錯,我們也先得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性對待。

其次,在和孩子相處時,我們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心。儘量避免用嚴厲、粗暴的聲調跟孩子説話。

第三,我們要多用讚許的、信任的和商量的口吻來跟孩子對話。這樣的口吻,能讓孩子感到他是被我們尊重着、信任着、接納着的,父母是在和他平等交流着的,自然會更容易接受、認同爸媽的建議和教導。

作家龍應台説:“家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段時光。”願我們都懂得如何説話,用温潤的聲音、愛的語調,和孩子一起度過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0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的嘴,會“説”出孩子的人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