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豐田E-CVT技術詳解:獨步混動界30年,行星齒輪組是關鍵?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綜合

在混動圈子裏,有一句話叫做:世界上只有兩種混動,一種是豐田混動,一種是其他。這已經足以證明業內對於豐田THS混動系統的認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套享譽全球的混動系統的核心部件——行星齒輪機構。

豐田THS混動系統主要由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永磁鐵電機、行星齒輪機構、發電機、高性能鎳氫蓄電池組、動力控制單元、功率控制單元組成。

整套系統的核心就是這套行星齒輪機構,也就是媒體人口中的E-CVT變速器,不過雖然它被稱作變速器,但它並不具備傳統變速箱系統裏面的離合器、液力變矩器或是齒輪軸組等這些複雜機構,是專門為混動車型而準備的動力分配機構(豐田的官方叫法)。

那麼豐田的這套系統優勢在哪裏,又有何不足,相比市面上其他混動系統,它們之間的差別又在哪裏,本文將一一得到體現。

一、為什麼豐田要研發E-CVT變速器?

E-CVT變速器是整套混動系統的關鍵,而所有混動系統推出的初衷,其實都可以歸結為節能減排,豐田當年推出THS也是如此。

90年代初,“可持續發展”,“全球變暖”、“温室效應”等字眼開始被全球熟悉,在這個背景下,豐田汽車開始研究“21世紀的汽車發展模式”,並啓動了名為“G21”(G代表Globe 21代表着21世紀)的項目。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HS)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萌芽。

到了1995年,豐田在東京車展上發佈了Prius的混合動力概念車,兩年後,也就是1997年,豐田第一代Prius混合動力車型在日本本土上市銷售,這是豐田第一款基於THS混動系統的量產車型,也是豐田MC平台下誕生的首款車型。

在此,豐田汽車的混動世界大門也就正式打開。

二、目前THS混動系統發展到了第幾代,分別搭載在哪些車型上?

前文提到,THS系統的核心其實就是E-CVT變速器,也就是行星齒輪組,豐田THS系統的迭代升級也幾乎是圍繞着行星齒輪組展開。

第一代THS混動系統誕生於1997年,首次搭載在普鋭斯車型上,它的行星齒輪組由太陽輪、行星架、外齒圈三個部分組成,三個部分依次對應三個動力源:發動機與行星架相連;太陽輪與MG1電機相連;齒圈與MG2電機相連。

通過精密複雜的控制,這套行星齒輪組能夠對發動機進行分流,利用電機調速,使得發動機一直處於高效的工作區間,以此達到省油的目的。

2003年,豐田推出了第二代THS混動系統,但第二代THS混動系統的升級主要是電控方面,E-CVT變速器結構沒有太大的改動。

到了2009年,豐田推出了第三代THS(官方還是將其稱為第二代,但行業更喜歡將其稱為第三代),相比第二代的THS,它在原有的行星排基礎上,再增加了一個行星排,第二個行星排與第一個行星排齒圈連接,MG2電機與太陽輪相連,行星架則固定不動,如下圖:

這樣第二個行星排就成為MG2驅動電機的減速機構,通過降低轉速,增加了輸出力矩,所以豐田第三代THS相比前兩代擁有更好的動力性能。不僅如此,因為多了一級減速器的原因,此前笨重的鏈條傳動也被更輕更小的齒輪傳動所替代,很好地提升了傳動的效率。

不過由於行星齒輪結構的限制,MG2驅動電機的轉速被MG1的極限轉速所限制了,所以這套系統純電模式下速度不能很高(大約在70km/h)。

為了更好的適應行業發展,豐田在2015年推出了第四代的THS,在結構上,這次升級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將THS-III增加的那個行星排改成了平行軸齒輪,同時將MG2驅動電機放在了側位。

這樣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這套系統軸向尺寸減少47mm,這在寸土寸金的橫置平台裏無疑是一個技術創新。不僅可以適配更大排量的發動機,同時也可以將MG2驅動電機功率做得更高。

另外,豐田在2016年還推出了基於第四代THS的插電混動系統,它的主要變動就是在發動機與MG1電機之間增加了一個單項離合器。

單向離合器的作用就是MG1電機在參與驅動作用的時候(更多的時候用來啓動和發電),並不會帶動發動機一起轉動,同時與MG2驅動電機形成了雙電機驅動。

這個單向離合器的結構圖如下,結構決定了它只能往一個方向轉動。

從年份梳理,豐田E-CVT經過了多個版本的迭代,具體如下圖所示:

(第一代THS)

(第二代THS)

(第三代THS)

(第四代THS)

此外,還有應用於縱置平台的混動系統(版本代號暫未找到),如雷克薩斯LS,雷克薩斯GS,相比普通版本的THS混動系統,它在此基礎上串聯了一個4AT,模擬出10個擋位,這種組合的結果,一方面是有利於提升極速,例如LS500h的純電最高速度能達到140km/h,另一方面是加速性更強。

而應用於埃爾法和雷克薩斯LM的四驅系統則是在後橋單獨加入了一個電機,組成了E-Four電動四驅,結構上與豐田THS沒有太大的區別。

目前已經引入過國內的豐田THS車型包括:凱美瑞、漢蘭達、賽那、威蘭達、雷凌、威颯、C-HR、卡羅拉、RAV4榮放、亞洲龍、皇冠陸放、凌放HARRIER、奕澤IZOA、埃爾法、威爾法;雷克薩斯品牌有雷克薩斯ES、雷克薩斯RX、雷克薩斯NX、雷克薩斯LS、雷克薩斯UX、雷克薩斯LM、雷克薩斯CT、雷克薩斯LC、雷克薩斯GS(2016、2014、2012款)。

(豐田車系)

(雷克薩斯系)

三、E-CVT詳解(官方稱之為THS-II的版本)

3.1、結構組成

E-CVT的核心是這套行星齒輪組,它由太陽輪、行星架(包含行星齒輪)、外齒圈組成,它們依次與MG1電機、發動機輸出軸、主減速器連接,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發現,只要確定了一個機構的狀態,那麼其他兩個機構的轉動也能被確定,比如外齒圈不動,太陽輪轉動,勢必就會帶動行星架轉動,這就是車輛的啓動過程。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外齒輪和太陽齒輪和行星齒輪的直徑和齒數都已固定,這也就表示發動機的扭矩永遠會按照比例分配給太陽輪和外齒圈,具體數值大約72%分配給外齒輪,28%分配給太陽齒輪,一旦發動機運轉,就不會改變這個基本事實。

另外,由於行星齒輪組的結構限制,外齒圈和太陽輪之間的齒比為2.6,也就是外齒圈轉一圈,太陽輪就得轉2.6圈,導致的結果就是,M2電機的轉速被M1電機6500轉的極限轉速所限制住了,算下來只有2500轉,對應車輛的時速是43英里,也就是70公里每小時左右。

3.2、工作模式

豐田的這套THS-II系統,本質上可以實現多種工作模式,一個是純電,一個是混動(下圖中B和C都可以看做是混動),還有一個是動能回收模式,我們由易到難依次講解。

首先是純電模式,在純電低負荷狀態下,蓄電池驅動MG2電機,動力由MG2傳遞給前橋差速器,最終驅動車輪,但由於行星齒輪的外齒圈和M2電機是硬連接,也會跟隨轉動。此時與行星架相連的發動機是有內部阻力的,動力就會通過行星齒輪傳遞給內部阻力更小的太陽輪也就是M1發電機,使其反向轉動,此時發電機是不發電空轉的狀態。

而在純電大負荷狀態下,此時發動機輸出軸的單向離合器介入,行星架保持不動,MG1發電機開始充當電動機,動力經過太陽輪傳遞到外齒圈,在經過平行軸此輪傳遞給前橋差速器,最後與MG2一起驅動車輛前進。

動能回收模式則更好理解,當車輛在減速的時候,車輪會反過來帶動MG2和MG1,使其充當一個發電機的作用。

混動模式:

相較於前兩種工作模式,混動模式才能體現出E-CVT整套系統的精髓。當電機功率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又或者電池電量不夠的時候,此時發動機就需要啓動介入了。

但這套系統發動機是沒有傳統的啓動機構的,所以這時候MG1電機就需要由反轉變為正轉,以此帶動行星架轉動,並且這個轉速會達到發動機運行的高效區間,這時候發動機就會噴油啓動。

而我們前文提到過,發動機一旦轉動,那麼發動機的扭矩就會傳遞給外齒圈和太陽輪,此時外齒圈會將動力傳遞給與之耦合的前橋差速器,與MG2驅動電機一同驅動車輪行駛;而太陽輪則會帶動MG1電機發電,這部分電能則會提供給MG2驅動電機。

而當我們深踩油門,或者在全負荷狀態的時候,則一共有三條動力流,除了以上的發動機一部分扭矩驅動車輪,一部分扭矩驅動MG1發電機給MG2供電外,車輛本身的蓄電池還會給MG2電機供電,使車輛輸出最大功率。

還有一種模式就是原地發電,發動機全部功率帶動MG1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可能這裏就有讀者發現了,前文不是説過嗎,只要發動機一起動,那麼扭矩一定是按照比例分配給外齒圈和太陽輪的?

(原地充電)

這裏其實不衝突,因為在原地發電模式下,電池會給MG2電機供電,提供一個反向的扭矩,鎖死外齒圈。

3.3、控制策略

行星齒輪組的結構其實並不複雜,難的是整套系統的控制單元。在發動機啓動,系統進入混動之後,如何進行動力分配呢?

首先我們知道,MG1電機是可以被調速的,而根據行星排之間的關係,是可以計算出發動機扭矩分配到外齒圈的扭矩。當駕駛員踩下油門踏板時,系統會根據油門開度和電池SOC值來判斷髮動機所需的功率,在車速較低時,發動機的大部分的動力會分配給NG1發電,部分動力用於驅動車輪,剩下的動力則由M2電機補充。

當車速較高時,發動機會將大部分的動力用於驅動車輪,只有少部分用於發電,MG2電機輔助驅動。

如果車輛正好處於發動機最高熱效率區間,那麼MG1電機會被卡住,MG2電機空轉,此時動力完全由發動機提供。

通過以上我們也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發動機負責主要功率輸出,用於維持SOC平衡以及響應總的功率請求;發電機就是用於調速,它的目的永遠是把發動機的轉速控制在目標工作點;電機主要負責扭矩上的補充,保證駕駛員的扭矩請求得到保證。

四、E-CVT的優點、缺點

E-CVT變速器有兩大優點,首先是行駛的平順性,行星齒輪組代替了變速器,不會有換擋的頓挫感,同時這套系統結構簡單,理論上質量更加可靠。

其次這套系統通過行星齒輪組的動力分流,電動機的調速,使得發動機一直能維持在一個高效的運轉區間,將燃油經濟性做到更高,要知道2009年第三代普鋭斯上市的時候實測油耗是4.3L/100km。10年前就達到這個油耗水準,可以説領先了整個時代。

雖然優點十分明顯,但這套E-CVT也有一些先天缺陷,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齒輪結構帶來的限制,比如行星齒輪組的齒比限制了發動機的轉速區間,同時還需要帶動發電機發電,無法釋放全部動力。而且齒輪組傳遞路徑越多,能量損失就越大;在發動機高效運轉區間內,不能全部將動力傳遞給車輪,要經過充電或電驅二次轉化。

五、目前E-CVT的口碑如何?

總的來講,E-CVT由於變速箱的特殊類型,工作的時候並不會產生摩擦,沒有摩擦就不會出現磨損,耐用性更好,故障率很低。

而從市場口碑上也能看出這套系統的可靠性,有關E-CVT變速器故障的投訴幾乎沒有,這也側面反映出其質量的領先。

六、E-CVT技術對比

由於專利的限制,所以以行星齒輪組為核心的E-CVT其實不多,除了豐田的之外,最出名的就是通用的Volt 雙模混合動力系統(其實通用在這方面的專利比豐田更早),它同樣以行星齒輪組為核心。

在結構上,通用Volt的MG2與太陽輪連接,輸出軸與行星架連接,並將動力輸出到車輪上,而齒圈則根據實際運行情況與殼體或電機MG1連接。 通過離合器C1、C2和制動器B1的結合與分離,GM Volt能夠實現多種運行模式,如下表。

對比豐田的E-CVT,雖然通用的Volt結構相似,但動力分流方向則完全不一致,這也是豐田在通用一堆的專利封鎖下,可以説絞盡腦汁的產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結構上通用的Volt與豐田的YHS更相近,但消費者比較得更多的卻是本田的i-MMD混動與豐田的THS混動,所以我們也對它們進行了對比分析。

首先在結構上,本田的這套i-MMD系統由發動機、發電機、驅動電機、動力分離裝置(E-CVT)、PCU、鋰電池組成。

其中的一個關鍵不同就在於E-CVT,相較於豐田複雜的行星齒輪,本田的i-MMD通過極少的齒輪組和離合器就完成了動力的分流,而我們得知道,動力多一層傳遞路徑就多一層損失。

相較於豐田的THS,本田的i-MMD另一大特點就是結構靈活性高,可以實現純電,串聯、並聯、高速直驅(豐田THS不能實現直驅)等多種模式,效率非常高。

此外,本田i-MMD混動的動力性是要高於豐田的THS的,以第三代本田i-MMD為例,它的電動機總功率達到了135KW,而豐田THS-IV的只有53KW。

至於本田i-MMD為什麼要用一個如此大功率的電機,主要原因在於本田i-MMD混動系統不能像豐田THS那樣隨意切換速比,因此這套系統大部分工況下都處於串聯模式,由電機驅動車輛行駛,為了保證車輛的動力性,只能選用功率更大的電機。

它的缺點也有,電池採用鋰電池,電機功率更大,相對應的成本都會更高,同時由於它受制於內部減速齒輪組的速比限制,i-MMD系統裏的那台阿特金森發動機直接參與驅動車輪的工況空間非常窄,此外,豐田的THS已經經過了市場的大規模驗證,可靠性得到了證明。

七、豐田開放E-CVT專利

文章開頭説到,世界上只有兩種混動,一種是豐田,一種是其他,而之所以產生這個説法的原因是因為一方面豐田THS混動性能優秀可靠,另一方面就在於它申請了全面的專利保護,後來者再想入局難上加難。

但由於專利保護期具有時效性,因此在2017年的時候,豐田就對外宣佈開放首批混動專利,且可以對外提供技術,並希望就此與其它車企展開合作,但應者寥寥。

到了2018年,豐田把專利開放的事情表達得更清晰了,宣稱將無償提供使用權,包括電機、電控、系統控制等約23740項電動化技術專利。

到了2019年,豐田專利開放的事情終於迎來了收穫,先是以豐田以“1美元”的價格,把THS技術“賣給”了豐田在華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科力遠(科力遠的大股東是吉利,所以可以變相的理解為將技術賣給了吉利)。後來又與廣汽、一汽等達成了THS混動技術轉讓協議。

目前自主品牌中首款搭載豐田混動的廣汽傳祺GS8雙擎系列已經上市,動力上採用廣汽自主研發的2.0T發動機+豐田THS混動系統,官方宣傳百公里油耗5.3L/百公里。另外吉利的智擎Hi·X油電混動系統也與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總結:

總的來看,E-CVT變速器作為豐田THS混動系統的核心,通過行星齒輪組,完美實現了動力分流的作用,利用電機調速,使得發動機始終處於高效工作區間,這的確是有革命意義的創新,這也使得豐田的混動技術幾乎是獨霸全球,累積銷量已經接近2000萬輛。目前THS混動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結構已經趨近於完美,而且在純電動汽車成為大勢的背景下,豐田會不會繼續升級THS或者是改進E-CVT,可能都需要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