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戈特曼博士告訴我們:情緒表現最強烈的時候,也正是情緒管理訓練的最佳時機。
1.孩子有好情緒,也有壞情緒
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發脾氣,是覺得孩子不聽話,跟自己對着幹。
比如孩子生氣、哭泣、丟東西這些行為,都會惹怒父母。
但能不能換位思考一下。
孩子的這些行為,也許並不是針對你,而只是他們情緒的一種表達。
你知道嗎,很多時候,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不高興。
比如有一天中午,小小魚推門進來就板着臉,不高興。
我就納悶,這是怎麼了?
吃飯的時候我問他怎麼回事。
就是不説。
飯後他在看書,這時的心情看上去好了很多。
我拍拍他肩膀説:
“是不是沒有原因,就是覺得不開心?”
他點點頭。
也許這就是答案。
我們關注着孩子的表情。
期待他們開開心心的。
一看到孩子不高興,就想去弄明白為什麼。
孩子不説,就着急上火,以為孩子故意不理自己,瞞着什麼。
而事實呢?
説不定他只是在路上看到了什麼事讓自己不開心。
或者想起了一件並不開心的事,可轉眼又給忘了。
所以,當孩子有不好的情緒時。
也不要着急,平靜地詢問,耐心地等待就好了。
因為大部分情況是他們正常的情緒表達,而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
你有沒有這樣時刻。
比如苦口婆心地要孩子把衣服拉鍊拉好,天氣太冷。
可他們就像沒長耳朵一樣。
特別是輔導作業,你指出三個需要修改的地方。
可他改好一個地方就説改好了。
然後一檢查,耐着性子要他們再改一次。
最後還是會落一個空着。
是不是氣得不知道該説什麼了。
我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前幾天檢查小小魚的語文測試卷。
發現有一個字的讀音拿不準。
我説要他自己查字典。
可他在那站着看着我,就是不想去。
“去拿一下字典,自己查。”
“字典上沒有。”
“不可能,多音字也會有標記。”
“我覺得就是這樣的。”
“還是查字典確認下吧。”
還是沒動。
我真的想在他屁股上狠狠打一下。
可還是按捺住性子。
“你去拿字典過來,查一下,確認一下。”這是我能感覺到自己的語氣堅定而嚴肅。
這已經是第三遍説了。
最後他還是去查了字典。
結果他的注音是對的,是我記錯了。
幸好沒有發脾氣啊!我心裏想。
忍住了那一下,多溝通一次,少發一次脾氣,就少一次後悔。
有時,你耐心跟孩子説話,有人甚至會説
“不要費這麼多話,罵幾句就聽話了。”
“再不行打幾下就聽話了。”
這個方法肯定見效。
可如果用多了,也會沒用。
而對孩子的傷害卻更大。
而且,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你的樣子,成為你的模樣。
跟孩子發脾氣,説到底,還是耐心不夠,包容度不夠。
有朋友曾留言説,總是勸媽媽忍忍忍,難道要忍出毛病才行?
為什麼情緒不能發泄出來?
對!我從來不覺得要父母默默犧牲,忍受孩子的一切。
但是也不是説可以朝着孩子傾瀉情緒。
而是可以好好説,説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告知孩子
“我看到你這樣,真的很生氣,也很難受。”
“我今天感覺很累,你先不要打攪我。”
這樣的溝通,往往比大罵一通管用。
我們可以試着把每個人的內心容納空間想象成一個瓶子。
這裏麼裝着各種各樣的情緒,有我們自己的,也有其他人倒進來的。
就好像水一樣,會從一個瓶子倒進另一個瓶子。
好情緒往往輕盈歡快,而壞情緒卻沉重晦暗。
如果父母的這個瓶子越大,那就能更多地容納孩子的情緒。
特別是孩子發脾氣時,很多媽媽説看到他的眼淚、哭聲,還有各種發脾氣的動作,就覺得自己受不了,感覺要炸了。
這意味着容量還不夠。
如果媽媽本身心情不好,本來自己的負面情緒已經佔滿了。
這時孩子再來鬧騰一下,那就一點就炸。
所以爸爸媽媽要常常記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清理好這個瓶子。
這樣遇到孩子讓你操心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着急地發脾氣了。
給大家清理的辦法:
試着寫寫日記吧,記錄一下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寫着寫着,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情會好很多,就好像把紛亂的思緒理一下。
或者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對自己好一點。比如聽聽音樂,找朋友聊聊天,或者去外邊散散步,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小小的心願,試着定期滿足一些,心情也會好很多的。
這些年陪小小魚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好好説話,遠比發脾氣好。
我們不僅僅養育着自己的孩子,也在照顧着內心的那個小孩。
這樣做,不僅僅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靜,更幸福。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説過一段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的,孩子發脾氣時,你的反應,會決定他一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