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在運用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等無人作戰裝備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近日,在一次海上聯合演習中,法國艦艇製造局,成功將這三種無人裝備擰成一股繩,向一艘可疑小艦艇發起立體進攻,併成功摧毀該艦艇!
作者:楚人陳奇雄
據外媒報道,2017年5月31日到6月1日,在法國舉辦的海軍創新日期活動期間,法國艦艇建造局組織了一場有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三種無人裝備參與的協同作戰演習。演習中,在I4® Drones任務系統指控下,無人機、無人艇和無人潛航器等無人裝備聯手行動,快速探測、識別和摧毀一艘可疑小艦艇。
該次演習中所使用的 I4®Drones任務系統,由法國艦艇建造局設計研發的一款標準化、通用化指揮控制系統,可安裝在軍艦、潛艇和陸地指揮中心中使用,為海軍無人系統協同作戰提供規劃、管理和實時操控功能。
演習中所用無人潛航器D19,由法國艦艇建造局研製,可由艦船和潛艇攜帶及發射。在演習中,它主要利用聲吶系統來探測可疑船隻。
(下為法制無人作戰艇航行場面)
演習中所用的小型旋翼無人機IT180,由ECA Group研發,續航時間2小時,作戰半徑超過56公里,有效載荷為重約5公斤的光電/紅外探測系統。在演習中,它主要執行目標識別任務。
演習中所用的無人艇REMORINA,由法國艦艇建造局下屬的船業研究中心研製,它具備自主決策和自動避障功能,可攜帶多種傳感器和非致命性武器長時間巡航。它配有高速雙向數據鏈,可實時向己方其它平台及後方指揮中心傳輸數據。在演習中,它負責利用艇載武器攔截和摧毀可疑船隻。
演習表明,猛虎也怕羣狼,好漢不敵人多。對於各型無人裝備從空中、海上與水下發起的立體化攻擊,受攻擊船隻難以有效應對。
無人裝備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讓各種無人裝備組成集羣,以執行復雜的任務,一直是軍事家的夢想。現在,這個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無人裝備集羣協同作戰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無人裝備集羣作戰的概念,也在不斷深化發展中。
(下為攻擊無人機發射導彈場面)
無人裝備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及其自主作戰能力的快速增強,讓無人裝備擁有越來越強的集羣作戰能力。
如何將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無人裝備集成到一個單一的作戰體系中,需要各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與軍事專家密切合作,並解決一系列技術上與戰術運用上存在的難題。這些難題有:
一是協同搜索難題。
己方無人裝備搜索、發現任務區域內的敵方目標,並對這些目標進行標示、定位與跟蹤,是之後己方軍隊一切作戰行動的基礎和前提。在複雜的現代戰場條件下,目標搜索與識別問題十分複雜。
為讓無人裝備的效能發揮到極致,我們應充分發揮無人裝備集羣中各型無人裝備的特長。比如,我們可讓各型無人機、無人車輛、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等無人裝備,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利用不同傳感器,對任務區域進行覆蓋式、拉網式偵察與搜索。這樣一來,就能讓敵方種種目標難以藏匿,因為敵方的目標即使躲過了我方某一型無人裝備上光電/紅外器材的偵察與監視,也無法躲過我方另外幾型無人裝備上雷達或音響探測器材的跟蹤。
但這麼多無人裝備聚集到一個有限的作戰區域後,如何規劃它們的航路,如何讓它們分區行動,如何讓它們取長補短、共同完成搜索任務,卻是一個難題。
(下為無人潛航器航行場面)
二是協同攻擊難題。
我們通常所説的無人裝備集羣協同攻擊戰術,就是指出動多種攻擊型無人裝備,在某個時刻從多個攻擊陣位上及從多個角度上,對單個或多個目標進行火力齊射,以提升對目標的殺傷概率,及增加對目標的攻擊突然性,從而讓目標插翅難逃。
如何讓天上的無人機、地面的無人車輛、海上的無人艇及海水中的無人潛潛航器步調一致地行動,也是一個難題。
在不確定的戰場環境中,敵方目標的行蹤是隱蔽的,敵方的反應是難以預測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無人裝備集羣具有一定的自主決策能力,它最起碼應該具有可以根據戰況變化,自行重新分配資源和重新規劃任務的能力。
三是貫徹落實戰術意圖難題。
在現代戰爭中,為取得戰鬥勝利,進攻方需要運用種種戰術,如分進合擊戰術、聲東擊西戰術等。
對於大量使用無人裝備的一方來説,既需要根據各種無人裝備的特點,制定適合各種無人裝備使用的戰術;還要根據整個戰場的實際情況,為作為整體的無人裝備集羣制定合適戰術。
比如,我們決定利用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對敵方航母編隊發起飽和打擊時,就需要精心為無人機設置航線、為無人艇規劃好航路、為無人潛航器定好前進線路,以讓它們能夠避開敵方航母編隊反導、防空、防潛系統的攔截,還要讓它們能在最合適的時間與位置上,共同向敵方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傾瀉彈藥。
(下為美國大兵正在測試無人潛航器)
我們還可採用聲東擊西戰術,讓一部分無人裝備擔任誘餌,將敵方航母的防空、反導與反潛火力吸引到不相干的方向上去,而讓另一部分無人裝備趁虛而入,對敵方航母編隊進行致命打擊。
但如何讓無人裝備能理解並貫徹落實指揮官的戰術意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本文為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作者“楚人陳奇雄”先生,是武漢某報資深記者、軍事版編輯、科技史愛好者。)
特別聲明與鳴謝:本文所有配圖,都來自網絡,特在此向這些圖片的提供商與拍攝者,表示最真誠的感謝;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知網、《兵器知識》、新華網、人民網、央視網、龍源期刊網等地方,特向這些數據提供者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法制“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是有人裝備,其運行費用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