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文化產品海外水土不服?質量是關鍵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綜合

  9月18日電 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仍舊存在着水土不服的問題,一些文化產品“走出去”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文化產品如何創新,如何進行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做出好的、有全球影響力的作品?

  9月16日,2017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發展論壇在北京鳳凰中心舉辦,包括中國傳媒大學、阿里巴巴、愛奇藝、完美世界等政產學研的嘉賓代表參與,共同探討文化產業創新。對於中國文化產品海外拓展這一問題,與會嘉賓認為,要以質量為根本,從技術和內容創新兩方面着手。

  文化產品需要創新

  近年來,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日漸加快。據統計,2016年,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增長迅速,全年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885.2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文化產品出口國。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企業走向海外,不僅進行產品的出口,更進行全球收購,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影響力,使得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日漸加深。

  以英國為例,在英國投資的境外創意產業公司的數量在過去兩年內增加了24%,從2014-2015年度的102家增加到2015-2016年度的126家。其中也有來自中國的企業,比如中央電視台、騰訊、北京文投和外研社等。

  儘管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但是仍舊存在着中國文化產品在海外水土不服的問題,比如在國內票房達到33.92億元的國產影片《美人魚》,在北美票房只有318萬美元。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實現文化創新。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柳斌杰説,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創新創業和跨文明傳播的重要力量,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升。而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和互聯網時代新興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

  完美世界全球品牌與戰略合作副總裁伊迪在演講中認為,抓住新時代萬物互聯、融合共生的發展機遇,實現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是當下每一個文化企業都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圖為伊迪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質量體現在技術與內容創新

  文化產品的質量是關鍵,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文化企業在文化產品質量上的創新也體現在技術和內容創新兩個方面上。

  阿里文學CEO黎直前在演講中談到,阿里大文娛提供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新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基礎服務,從而更好地激發產業創新,要利用最擅長的科技生產力,為用户帶去快樂。

  伊迪表示,將最新數字化技術融入到文化產品中,完善全產業鏈,整合全球資源,就能夠極大的激發文化產業創新力。一是數字化創新――科技力量撬動文化新動能。跟文化產業息息相關的新技術,比如説BR、VR、AI技術等在我們的文化產業當中的應用是很廣的。

  很多文化企業將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文化產品中,包括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許多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在今年ChinaJoysmart展上,各種可穿戴設備、VR設備、AR體驗等黑科技就吸引了無數觀眾。

  包括萬達、完美世界、騰訊、網易等知名文化企業都在進行泛娛樂戰略佈局,以完美世界為例,完美世界的業務覆蓋影視、遊戲、動漫、文學等多個領域,同時完美世界也一直不斷在進行最新的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如推出的深受玩家喜愛的VR遊戲《深海迷航》。

  而內容一直是文化產品的根本,好的文化產品應該具備全球用户都能夠認可的本質的內容,同時這些文化產品仍舊帶有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愛奇藝CEO龔宇説,文化企業因為互聯網和技術創新有了質的變化,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內容創作,通過互聯網的影響力,抓住文化產品的內核,抓住人性主流價值觀所認可的本質,即使小眾文藝作品也能變得大眾化,這是內容創作的創新。

  伊迪表示,我們需要製作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中國文化的精品,在海外推廣的時候展現文化自信力。因為我們的文化絕對是在整個全球文化當中獨樹一幟的,它的精髓是可以發展和傳揚的。

  事實上,我國既有阿里巴巴這樣全球化大型企業,也有着大批像完美世界這樣“走出去”的中國文化企業。由完美世界出品的電視連續劇《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電影《失戀33天》集結而成的光盤,甚至被我國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在海外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也展現出我們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文化企業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全球資源整合與協作能力,堅持文化自信,堅持製作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中國文化產品在海外會有更大的市場,中國的文化企業會在全球闖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