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眾,老一輩人的第一印象是皮實耐用,而年輕人的印象則停留在帕薩特A柱彎折的“名場面”上,但對於國內的汽車行業來説,大眾汽車則上演了現實版的農夫與蛇。這個故事自然要從大眾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合資車企上汽大眾講起。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央決定引進外資,在上海進行汽車生產。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的周子健於1978年前往德國,最終同大眾汽車達成了合作共識。1980年,大眾以財務狀況不景氣為由要退出項目。在大眾的威脅下,規劃的產量從15萬輛減少至2萬輛,大眾才同意回到談判桌上。
在經歷多達60餘次的談判之後,1984年,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先期以CKD方式組裝生產,在經過幾年的摸索之後逐步提升零部件的國產化率。上海大眾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合資的先河。但對於德國人來説,一半股份在中方手裏的上海大眾,只能算“乾兒子”,而且為了賺錢,大眾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上汽在技術上的探索。
2006年的北京車展上,上海大眾推出了一款名為NEEZA的概念車,號稱“自主研發設計”。上海大眾本想利用北京車展測試消費者的反應,為日後量產做準備,但等了幾年,NEEZA項目最終不了了之。對於NEEZA為何沒有量產,上海大眾內部的人士透露稱“大眾不會為這款車型提供發動機和底盤”。
大眾用發動機和底盤技術的封鎖,成功導致上海大眾自主研發的NEEZA項目流產,其心胸之狹隘可見一斑。在技術共享方面,自主品牌們不得不感謝日系車企,不管是皇冠換殼而來的紅旗,還是瀋陽航天三菱的4G63發動機,都幫助自主品牌克服了造車之路上的窘迫。
2012年,德國《商報》發佈了一則報道,大眾集團內部的匿名人士稱,由於一汽集團2010年開始從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體系地“剽竊(大眾汽車)工程生產計劃,盜用EA111發動機、MQ200變速箱等四項關鍵專利”用於開發自主品牌轎車,直接與大眾旗下中低端車型競爭,背叛了雙方“合資原意”,大眾方面高度重視並將展開調查。
大眾認為,一汽在長春發動機工廠打造的國產發動機與大眾EA111發動機“僅是毫米級的數據縮減,且進氣門位置都一樣,絕對是該產品翻版”。對此,一汽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汽當時最新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其先進性都已超過EA111發動機,“一汽沒有必要剽竊一個已經過時的發動機技術。”況且,從來沒有一個機構認為單憑缸徑、缸心距等指標就可以指證剽竊。
不論是上汽大眾還是一汽大眾,都休想從德國大眾手裏獲取一丁點技術資料。此前帕薩特減配,不少人臆想是上汽坑自己的同胞,但事實上,上汽對於圖紙修改和零部件的採購都沒有權利,上汽只是大眾在中國的代工廠而已,所以帕薩特減配百分百是德國人的主意。
大眾不僅打壓與自己合資的自主品牌,其他沒有合資關係的自主品牌,大眾也不放過。2019年,大眾在德國狼堡發佈了全新子品牌捷達,其刀鋒所指的,正是十萬元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捷達品牌目前推出了三款車型,覆蓋了6-14萬元的價格區間,而這個價格區間,正是自主品牌賴以生存的細分市場。
從過往的歷史來看,大眾對於中國的自主品牌懷有強烈的恐懼與敵意,生怕自主品牌崛起分走自己的蛋糕,上汽大眾NEEZA項目流產,狀告一汽抄襲發動機,推出捷達品牌,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德國人心胸狹隘的真實寫照。
為了不讓合資企業創立自己的品牌,德國大眾將上汽大眾與一汽大眾的研發工作納入了自己的“全球開發體系”,德國大眾想通過這種方式把中國汽車行業永遠囚禁在自己的“全球體系”之中,讓中國的合資車企繼續為它賣命賺錢,而沒有翻身之日。比起減配和燒機油,打壓自主品牌,才是大眾最可恨的地方。
我們在這等你:
今日頭條/汽車頭條/一點資訊
大魚號/搜狐號/網易號/易車號
抖音/微博/車家號/百家號/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