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的最大誘因之一:同伴壓力,我們教你怎麼説No
同伴壓力
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或稱同輩壓力)同伴是指空間上比較鄰近,有相似的年齡、經驗、興趣、愛好、社會背景、地位信念、價值觀和相似的人格特徵。他們有共同或接近的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時間和空間上接觸機會較多,交流起來更加方便,具有更強的誘惑力。
同伴壓力指同伴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心理壓力,同伴團體對個人施加影響,會促使個人改變其態度、價值觀或行為使其遵守團體準則。同伴壓力是指你被同齡人強迫作出某種決定時感到的壓力,無論這決定是對還是錯。尤其在青少年中,來自同輩的壓力很難避免,因為一般人都想融入朋友的圈子並希望自己受到歡迎。你的朋友們甚至可能會利用你這種心理,指使你做一些你其實不願意做的事。
對青少年來説,在誘使吸毒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同伴影響。據調查,有70.1%的人起先就明確知道吸毒是違禁的,但在朋友唆使、誘導下,他們剛開始被迫嘗試毒品,逐漸成癮後,會放棄甚至改變自身原有的價值認同,由被動吸毒變成主動吸毒。
許多年輕人在進入娛樂場所後會碰到有人問敢不敢玩“刺激”,最後逼迫“你玩還是不玩”。而毒品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青少年追求刺激的獵奇心理,很容易誘導青少年走上不歸路。在同伴壓力下,一些年輕人只有痛快地作出肯定性的回答,才會被這個羣體所認同。好奇心和來自同伴的壓力如同兩隻魔爪,將青少年拉下深淵。同伴壓力
是一生的征戰
同伴壓力是一個惱人一生的話題。對3歲的孩子,它是因小夥伴都有托馬斯火車、自己卻沒有而帶來的懊惱;對6歲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羣每日以花生醬果醬麪包為午餐的孩子中間,開始討厭自己便當盒裏的中餐;對9歲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腳一雙的UGG的羣體,雖然裏面包裹的是汗臭的雙腳;對11歲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對於加入學校餐廳裏最受歡迎的一羣的渴望,儘管代價是裝出酷酷的樣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諷自己心裏喜歡的朋友。可以看得出,隨着孩子們的長大,同伴壓力在逐漸露出猙獰的面色,失去孩童時代近乎可愛、只是有那麼一點點小小放肆的表象。
對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壓力就已經非常令人震驚地帶領你我的孩子進入到噩夢一般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為了不被哥們兒笑話就要抽一支香煙或者大麻;是不是因為小閨密們嘗過了禁果,自己也應該嘗試一下和那個臨班的小男生有一個私密的約會。同伴壓力在青少年吸毒問題中起着不可小視的作用,同伴的影響甚至居於青少年吸毒原因的首位。同伴壓力、“圈子影響”是青少年涉毒最重要的誘因之一。許多吸毒者因為交友不慎,在吸毒朋友無形影響和教唆下,開始吸毒。有些是純粹為了交朋友而盲目順從,導致吸毒。很多吸毒者都有類似的遭遇,即起初是交了一羣不良少年為朋友,雖然此前在學校受過禁毒教育,但不良朋友告訴他:“怕什麼,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嗎?”有些不良朋友更會不斷地刺激他:“這個也不敢,你還算不算個男人?”最後導致他們就在明知毒品有危害的情況下,逐漸吸毒成癮了。而女孩,則往往受到同伴影響,對毒品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可以使人變苗條、更有魅力,可以減輕病痛等等。同伴壓力,也是家長生命中的軟弱其實説到同伴壓力,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這種來自同齡人的壓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產生的影響力,積極的和負面的,都很清晰。
事實上,許多時候,最先選擇放棄面對、而採取妥協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為,這種同伴壓力其實遠遠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長的世界;它正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許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軟弱,正是我們一生中眾多坎坷與羈絆的禍首。當孩子們最初睜着惶恐的眼睛,把對於同伴壓力的恐懼帶到我們面前時,他們是在問我們一個非常具有生命意義的話題。是的,孩子們在我們的眼睛裏尋找答案,“媽媽,我該和誰認同?我該討誰的喜悦?我的被接納應該從哪裏來?”許多時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較、妥協、甚至攀比中的我們告訴孩子:“媽媽其實和你一樣,也在人的認同裏尋找答案”或甚至“你應該向同伴壓力低頭和讓步”。因為我們害怕孩子被為難,被挑戰,被孤立,被拒絕,所以我們選擇默認和讓步,順從潮流,儘管我們知道許多未必是對的和好的;其實我們自己正是那害怕被為難、被挑戰、被孤立、被拒絕而選擇默認和讓步的迷失者。面對壓力,
怎麼辦?
對於學生來説,面對同伴勸誘吸煙、嘗試毒品等情況,應該這樣處理:1.明確拒絕並解釋為什麼不,比如直截了當説明:“不,我不想嘗試,因為我明白它的傷害有多大“;2.提出一個替代的想法,比如”抽什麼煙呀,咱們去看個電影得了“;3.離開!“不好意思,我馬上要去送個東西”;4.真誠對待:”真正的朋友不會強迫我做任何不願意做的事情!“5.轉移對方的注意力,開玩笑地把東西一掰兩半,”搞定,都不用抽了“,走吧!
相對於學生,身為家長該怎麼做呢?首先,家長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孩子都在接觸什麼人,和朋友在外面做什麼。工作再忙,也要找機會認識一下孩子的朋友,觀察孩子和朋友怎麼互動,判斷是否獲得了進步和成長。如果發現孩子在同伴關係中有不良情緒或有害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干預,避免孩子越陷越深。事實上,在孩子青春期開始前,家長就要告訴孩子交友之道:友情和愛情有相似之處,都有一定的規範和原則,比如坦誠、互助、善良、尊重、妥協等。仔細想來,當家長為孩子的迷失責怪社會和環境時,其實家長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家長可能從來沒有正視孩子們從幼年一路而來的自我價值認同的尋找和需求;是家長自己在不斷的保護與讓步中鼓勵孩子妥協,將自己的價值定位在被同伴接納上;是家長從來沒有雙眼正視孩子們的明眸,將家長所信的盡心盡意地告訴他們、並切身地帶領他們去認識這個世界,自己有了清晰的自我價值認同,自信才有根基。【來源:潛江禁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