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好像,很多年輕人都不打算結婚了,對於婚姻,他們恐懼、害怕、甚至排斥。朋友説,她可以談一輩子的戀愛,但結婚就算了吧。瞭解一下現在全人類的婚姻狀況就可以知道,大多數人,似乎已經不需要婚姻了。傳統觀念認為,婚姻是愛情的終點,愛情開花結果方才走進婚姻的殿堂,但當真如此嘛?或許並不見得。社會包容度在不斷提高,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經軌跡。婚姻不是結果,也不是愛情的“保護傘”,應該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一個和戀愛階段截然不同的開始。有句話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雖不盡然,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見婚姻制度的“腐朽”。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曾經和一個朋友説起婚姻這件事,他突然問我:婚姻能帶給你什麼?我一下愣住,半分鐘的時間裏,大腦飛速轉動,似乎也並 沒有找到合適的詞來回答,我説:安穩。朋友聽了我的答案,顯然想要發笑,接着説:

錯。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還給你帶來了責任、壓力,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賬單,甚至還可能帶來無休止的欺騙、懷疑、冷漠和暴力。 朋友從來是一個不婚主義者,談及婚姻,總是表露出滿滿的消極和悲觀。但他的一番話,還是引人深思。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誠然,婚姻是組成家庭的主要途徑,男女雙方(或同性)建立起一種新的民事關係,雙方在生活中成為一個“共同體”,對於社會而言更穩定,而對於雙方來説,在社會活動中也可以享受更多的法律保障和税收優惠,在某種角度上來看,婚姻降低了人們生活的成本,但另外一説,婚姻制度,何嘗不是社會規訓個體的手段。而婚姻裏所要面對的,不光有生活上的種種狼藉,還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當有一天,處在婚姻中的人苦苦掙扎,而逐漸失去整個人生時,這種婚姻該如何繼續?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婚姻制度最早確立在一個男權社會里,男人為了“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為了延續血親,需要確定女性的“所有權”,最早的婚姻,其實是一種“從屬關係”。而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婚姻制度最早對於社會的作用也便消失了,現在的婚姻已經由“從屬關係”變為“合作關係”,基於這種關係的婚姻裏,雙方更像是一種“合作伙伴”,如果出現種種不平等,婚姻裏與人性相悖的部分(比如諸多束縛等)將會逐漸凸顯出來,當雙方都不願意去履行婚姻的“契約”時,婚姻便已經名存實亡了。渡邊淳一曾説,即便是情投意合,海誓山盟的愛情,也可能在歲月的侵蝕下土崩瓦解。婚姻正是如此,它把愛情置於歲月的侵蝕之下,給相親相愛的兩個人提供了土崩瓦解的最佳條件,也無怪乎有人會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婚姻並非保障,而是一場冒險,甚至是一場傾盡所有的豪賭。由此可見,婚姻制度已然與人們的核心價值觀產生了某種衝突,對於一個法規或制度來説,這種跡象很危險。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在一個節目中説,婚姻終將消亡。乍看,確實是一個很讓人震驚的觀點,但冷靜思考一下,逐年攀升的離婚率、越來越多的適齡單身人口,似乎又證實了其中的某種必然性。那麼婚姻制度會消亡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從兩個維度考慮:首先要考慮的,就像是朋友那個問題,婚姻能帶給你什麼?不難想見,即便是現代社會,婚姻在社會中依然存在着不可替代的神聖力量,絕大多數人依然將其視作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似乎代表着對愛情的美好承諾,而由此延伸出的是,社會對於這份愛情的認可,這種情感維度上的精神力量是不可取代的。此外,婚姻還存在一些更加實用的“好處”,比如住房、養老,以及前面所説的税收優惠和法律保障。這些依然是很多人選擇婚姻的主要原因。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而其次要考慮的就是,婚姻制度讓你失去了什麼?我們在討論一個制度是否應該存在時,一定是這個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人們的排斥,而排斥的主因則是它或許背離了初衷,又或者讓人們失去了某些東西。這不難理解,婚姻制度與人性本就是相悖的,婚姻契約中所要求的“互相忠誠”,這本身就與善變的人性需求相背離。此外,當下的快節奏社會賦予了婚姻更多的“扣分項”,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越來越高的婚姻成本,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再看婚姻中,白頭偕老相濡以沫大都是萬里挑一,而更多的是充滿着狼藉和不堪,柴米油鹽、雞毛蒜皮,大多數人的婚姻都是亂糟糟的一團,那些瑣碎的日常,慢慢將生活熱情全部耗光,褪去了新鮮感的婚姻,到處都是危機和挑戰。而更不必説婚姻裏所要面對的人與人、人與家庭、家庭與家庭甚至更復雜的人際往來關係,當家庭結構徹底改變,各種關係開始建立,很多隨之而來的比如婆媳之間、不同觀念之間的微妙反應往往讓人應付不來。而最“恐怖”應是子女教育和老人贍養等方面,由此引發的問題便更讓人窒息。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所以,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應付這些隨之而來的“麻煩”,隨着社會進步,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的獨立性不斷提升,在婚姻這個事情上,更加懂得權衡利弊,比較得失。我們看到如今的婚姻裏,男性和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仍然大部分存在。男性結婚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而女性結了婚會被迫將生活重心轉移到家庭事務上來,婚姻在物化男性的同時,也物化了女性。我們還看到,婚姻制度對性少數羣體依然存在排斥與歧視,一男一女的結合被視作天經地義,除此之外的結合都將引來非議。婚姻制度的似乎在宣告着一種正統的生活方式:婚姻應該是被所有人嚮往的。未婚者和不婚者將面臨着巨大的壓力,他們享受不到一些福利政策,還承擔着更高的生活成本。因此,在看清婚姻的真相後,婚姻開始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審視婚姻這個命題時,這個制度就會面臨消亡或者被取代,但,就像之前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説的,婚姻制度並不會完全的消亡,在越來越多元的社會中,它一定會以更符合現代或未來人性理念的形式出現。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伴侶關係,而為了讓社會資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未來的伴侶關係將更加靈活。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靈活到什麼地步呢,攜伴一生共建家庭的人,可以不用是夫妻,甚至不用是一男一女(婚姻平權已經逐步普及),這似乎讓伴侶二字更為純粹,沒有所謂的夫妻責任,也不用強制進行財產的劃分或綁定,甚至不會有生育子女的種種負擔,更多的,是作為兩個或多個個體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而自願同居,而幾乎所有的責任或義務都可以進行協商。簡單説,相對於傳統的的婚姻制度,有諸多道德層面的約束,未來的“伴侶制度”更像是基於“合同”的契約。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在法國,已經有這樣的一種制度,叫做PACSé(pacte civil de solidarit é),直譯過來就是 ' 民事同居協議 ' 。剖開這個詞,“民事”、“同居”、“協議”,這三個要素,便是“伴侶制度”的內核。它依然是一種民事關係,由家庭的結合轉而變成兩個人的結合,而這種結合僅僅是“同居”層面,而對於財產、忠誠、以及各種權利等方面的需求,就需要通過一些約定或協議來展現,所以“伴侶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協商性”,這是一種介於戀愛和婚姻之間的制度保障,為渴望一起生活並獲得相應法律保障、卻又不想踏入婚姻的情侶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曾有專家提出過一個“多元成家草案”,其中就包括上面説到的“伴侶制度”,此外還有“婚姻平權”和“家屬制度”。婚姻平權,主要是説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隨着這個社會觀念逐漸開明,這一草案已經逐步實現,相信將來,同性伴侶將會享受完全平等的法律政策。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而家屬制度,簡單説就是解決了“養老”的後顧之憂,“家庭”和“家人”的意義被改寫,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以及沒有經過婚姻的人,只要彼此瞭解互相信任,就可以住在一起,互相養老,對於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漂泊異鄉的社會現狀,這個提案也有其誘人的地方。所以,隨着時代進步,當人們逐漸從集體脱離開來,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由家庭細分到個體時,每一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理想和幸福的目標和權利,家庭幸福不再是一把標尺,個人的感受和體驗則更為重要,因此,人們對婚姻的需求開始轉變為個人對“伴侶”的種種需求,現在的婚姻制度將變得更多元、平等和自由。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當然,一切都只是假設。“伴侶制度”或許能解決諸多煩憂,它提供給人們更大的自由度,人們為了共赴美好生活自願結合,沒有誰娶了誰,也沒有誰嫁了誰,完全平等,來去自由。但是,靠一紙合同真的能維繫人類最親密的關係嗎?美好而純粹的“伴侶制度”,它的另一面,好像就是一樁“等價交換”的交易。你能給我什麼,我能給你什麼,或者我們的結合能換來什麼優惠,白紙黑字,各自履行責任,情感締結被削弱,或許當我們談及婚姻或者伴侶時,説到最多的會是得與失,而絕口不提愛與被愛,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婚姻制度或許會經歷消亡或者變革,但不管走向何方,給予人性充分的自由,並不見得是好事。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8 字。

轉載請註明: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婚姻制度會被取代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