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15萬以內落地的家用車,消費者的要求大差不差,基本是二手的不用考慮,操控和動力這些放一邊,單純地考慮內外飾、空間、配置和品牌。

所以別人找你買車的時候,除非是同好,也不是家人出錢或者礦在家裏,不然推薦一些小眾品牌都是浪費口水,主流車型就完事了。

不過10年人們買的是合資轎車,10年後更願意買一輛自主品牌的SUV。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等到很多年之後,大家談論起21世紀20年代的自主SUV總統山,必須有哈弗H6、吉利博越、 長安CS75、榮威RX5的名字。

但很奇怪的是,落地15萬的自主SUV,沒有很多人選擇全球車企市值超過戴姆勒、通用和寶馬,排在第五位的比亞迪。

這難道是資本的泡沫?還是消費者又不懂車了?

或許這兩者都不是,比亞迪有技術撐起5000億元的市值,消費者也很瞭解自己的需求。

其實最直接的原因是沒車可買。

現在你拿着15萬在比亞迪的產品冊找不到合適的燃油SUV,唐宋元三款,小型SUV元EV不用説了,宋Pro太小太入門。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唐的話,本來燃油版的價格是12.99萬-16.99萬元,到2021款只有16.58萬元一款7座的,其他是動輒二十大幾、三十萬的純電動EV、插混DM。

另外是宣傳做得不多,消費者的潛意識沒有比亞迪這個選項,甚至有一次吃飯聽到隔壁桌在討論買車,有人以為比亞迪和特斯拉一樣是新能源品牌,壓根不知道有燃油車。

説到底,比亞迪之前把太多重心放在新能源上面,忽視了燃油車版塊,尤其是15萬元左右的緊湊級SUV。

這幾乎是所有自主品牌崛起的根基,看看市面這些主流的自主品牌,都在這塊領域有一款叫得出名字的明星車型。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在這一旦收穫了龐大的羣眾基礎,你在老百姓心中就有了口碑,有了口口相傳的知名度。

不管向別人推薦買車,或是自己買車,都聽過見過這款車的存在,這個品牌也可以一直保持熱度,沒有被消費者遺忘。

比亞迪缺的這麼一款車,今天由宋Plus補上了。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很顯然,以後僅有一款燃油版的唐做了讓步,主要負責新能源領域,不用再一款車幹兩份活。

和唐劃分定位和市場之後,比亞迪徹底將12萬-15萬的市場交給宋Plus,有利於短時間提高新車的曝光度。

這樣一來,比亞迪研發宋Plus的目標也很明確,做法簡單粗暴。

反正是一款5座的大尺寸緊湊級SUV,儘量把後排腿部和後備箱空間往大了掄,內飾必須有精緻感,於是就有了這麼一輛眼前的宋Plus。

雖然這車的尺寸有4705/1890/1680毫米這麼大,但不得不説,比亞迪對比例、線條的把控越來越精妙了。

這是個人認為最漂亮的比亞迪SUV,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揣摩那種。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前臉妥妥的“奢適寬體轎跑SUV”,視覺效果看着很低很寬,最妙的是這底下的鍍鉻條,一加就顯得有細節、有層次感。

側面依然有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的神韻,尤其是C柱這塊,即使車頂沒有很低矮,看着也很有運動感,一點不覺得油膩。

但車企對於運動化SUV的表達,僅僅是沿用Coupe SUV的公式,把後車頂的線條一拉到底。

本來SUV長得高高大大的,車頂一溜就跟駝背一樣,屁股更是不合比例的臃腫,市面找不到幾款好看的流線型SUV,卻也攔不住車企和消費者對他們的趨之若鶩。

不可否認有少數幾款是精神的,但一定程度犧牲了後排的頭部空間,Coupe SUV唯一的好處是和原版車型有明顯的區分,方便平攤一款車的成本。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在自主緊湊級SUV這塊,宋Plus的外觀不像競爭對手那麼家用,尤其比亞迪很喜歡為SUV配20英寸大輪轂,輪胎扁平比才45%,視覺效果很有衝擊力。

在設計來講這是正確的,不然大車配一雙小鞋就很奇怪,當然後期換胎的成本也高一些。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原本內飾是每一款比亞迪的缺點,僅有兩款大屏幕沒什麼好講的,宋Plus和漢開始加了很多設計和細節,比如翻毛皮、縫線和曲線等等。

可能有些人覺得像奔馳,不好意思,奔馳S級內飾的供應商和宋Plus、漢是一樣的。

但你們絕對猜不到,這家供應商竟然是一直被人們吐槽反人類的PSA的嫡出佛吉亞。

就連大眾CC儀表盤和門板的氛圍燈,也是佛吉亞提供的。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其實很多人説法系反人類,一方面是消費者沒有習慣,另一方面是他們專門讓這份“反人類”成為法系車的一項特色。

好比梅甘娜儀表盤的角度太高,駕駛者必須身體向前傾仰着頭才看得到,設計師説是故意的,當然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就很討厭。

但比亞迪沒這麼頭鐵,不僅做得人性化,同時加了很多中國的特色元素,比如副駕駛前面的跑馬燈,還有一如既往的KTV。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站在靜態的角度,宋Plus的內外飾很討喜,後排空間大得可以蹺二郎腿,寬度也允許舒服地坐着三位成年人。

動態的話,這車前面是一副全新的1.5T高功率發動機,擁有185馬力和288牛米,熱效率達到38%,匹配7速濕式雙離合變速箱。

之前在市區短暫地試駕過一次,現在終於有機會好好地開一開。

上次對宋Plus最深的印象是棉花,就像《鹿鼎記》的化骨綿掌一樣,你再激烈的駕駛和再爆炸的脾氣,一切動作在這車面前都被化成無形。

185馬力的輸出也跟無聲無息一樣,雷厲風行從來不是這副7速雙離合濕式變速箱的風格,像德芙巧克力絲滑才是最好的。

況且油門很輕,踩深踩淺的力度基本是相同的,稍不注意一低頭才發現超速了。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軟軟的懸掛和座椅也有催眠的神奇功效,反正吃完飯躺在寬敞的後排,一眨眼的功夫我就睡着了,不排除是前一天沒有睡好,不過是真的舒服。

相比坐在宋Plus的前排開車,我是更願意坐在後排睡覺。

家用車嘛,不需要太多的路感和反饋,現在也都把方向盤做得很輕,這麼大一款車在原地調頭挪車,手心稍微用點力氣就搓得動方向盤。

這麼開車是輕鬆了,根本不用像學車那樣掄普桑、方頭捷達的洗臉盆,但宋Plus方向盤的力矩建立不是很線性,在轉向溝通感這塊幾乎是沒有的。

這也無關家用車的定位,主要是開着虛了一些,沒辦法很好地通過方向盤感知前輪的轉角,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宋Plus轉向的標定。

宋Plus完全是很純粹的家用車,正常開感受不到這些機械件的存在,這麼奇妙的感覺有點像用手抓空氣,明知道是存在的卻永遠抓不到。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當然在某些情況,你還是知道他們的存在的。

比如急加速,這副1.5T發出的聲音和體感是不匹配的,聽着很響,實際沒有推背感和上頭的加速,這時候的聲浪僅僅是噪音罷了。

再有這車的起步和剎停不是很好控制,起步依然有雙離合變速箱一貫的遲滯,鬆開剎車的前段無動於衷,到後段突然就竄出去了,找不到動靜態分離的咬合點。

低速徹底鬆開油門剎車,場景大概是紅綠燈轉彎,動力卻時不時向前衝我踹一腳,估計是變速箱搞不清楚狀況自行降檔了。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這時候補腳剎車,前段幾乎沒有,到中後段的點頭現象很明顯,開半天也沒有摸清這車的性格。

別看乘客一句話不吭聲,但他們內心OS絕對是這開得什麼玩意??

總的來説,宋Plus的蠕行和低速行駛,是很難用細微的油門剎車控制的,跑起來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所以你説比亞迪沒技術嗎,絕對不是,很多新勢力造車用的還是比亞迪的芯片技術。

是他們沒誠意嗎,更不可能,內外飾空間配置一應俱全,性價比很高。

是他們不思進取嗎,這完全是胡扯,從一輛抄襲花冠的F3做到今天的全球車企市值第五位,沒有金剛鑽是攬不到這麼大盤的。

究竟問題出在哪裏呢?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明明賬面數據這麼好,動力、熱效率做到全世界前列;零件用誰誰誰家供應商,和某某某奢華品牌一樣;底盤由XXX大師調校,開着一級棒。

但到實車一量產和下線,一部分自主品牌開着總是不對味,調校少了一點火候和細膩。

好比小時候自己花重金打造的四驅車,全身奧迪雙鑽名牌件,往賽道一跑居然不如別人在家繞的馬達快。

這些年認識了一些工程師之後,心中才有了差不多的答案。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有一次和工程師的聊天印象很深,他剛從某家上市的車企離開,知道我是車迷竟然很開心,感覺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我很奇怪,造車的不是更應該瞭解汽車嗎。

他説在他們那行,整個部門幾百人乃至幾千人,沒有幾位是車迷。

這和當初我報考車輛工程的情況很像,以為全班男生是車迷很興奮,這嘴一張是整天停不下來了。

結果四年過去了,對汽車感興趣的還是我一人。

以至於在調校這一行,真正喜歡汽車的、躊躇滿志調好一款車的,幾乎是鳳毛麟角。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很現實的情況是,多數人不喜歡開車,沒開過幾款車,底盤調校對他們來説是完成領導佈置的任務,好不好無所謂了。

更現實的情況是,車輛調校這一項看不見摸不着的指標,也不是消費者很在意的,畢竟可以開就行了嘛。

如今職業經理人逐漸替代了科班出身的車企領導,他們每年盯着的財務報表,對利潤有影響的玩具砍掉,有貢獻的立刻提上日程。

為什麼豐田變得有意思,因為喜歡賽車和開車的豐田章男上台了。

為什麼大眾變得沒意思,因為喜歡賽車和機械的皮耶希下台了。

一羣對汽車沒有感覺的人們,你還期待他們調出怎樣的汽車呢?

有時候內部調完,發現工程車簡直是稀巴爛根本沒法開,只有砸錢找老外幫忙,當然老外拿着頂薪,偶爾也不見得好使。

但國外有一點好,國外説的是歐美、日本這些汽車工業起步早的國家,尤其是歐洲,他們爺爺的爺爺從小浸淫在汽車文化中,老百姓對汽車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和認知。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20年,這塊和他們有實打實的代差,彌補的方法要麼花錢學習,要麼花時間積澱。

好在如今對汽車感興趣的Z世代有很多,有很多人願意到4S店試車,或者大學期間買一輛二手車,對駕駛越來越有感覺。

等他們長大,彼時自主品牌的調校也有更進一步的空間。

-----------------------------------------------------------

已經有數十萬愛車的夥伴集聚在此想懂車就加入我們吧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車轍(直接輸入車轍或長按複製微信號cartracks)等你!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97 字。

轉載請註明: 自主品牌做好消費者忽視的這一點,國產車才真正地站起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