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觸摸紅線、不違法、不亂冒險,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瘋子精神能創造奇蹟,理性的人創造不了奇蹟。”3月27日,濰柴控股董事長譚旭光在參加智能科技、清智科技公司調研後,所發表的講話在網上廣為流傳。
4月1日,濰柴動力2021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譚旭光再一次語出驚人,他表示:“這幾年新能源行業比較熱鬧,一窩蜂上,然後無序競爭,新能源的整車特別是乘用車將會出現一次災難性的產能過剩。”
到底這是譚旭光的“瘋子語錄”,抑或是沒趕上新能源這股東風的嫉妒心理,我們不妨簡要分析一波。
按照乘聯會給出的銷量數據顯示,2021年狹義乘用車累計銷量才2014.6萬輛,同比增長4.4%。存量競爭下增長幅度相當有限,新能源車成為主要推動力,這也是各大車企大力投入新能源車的主要原因。
據乘聯會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52.47%,傳統燃油車產能本來就相當內捲了。而據不完全統計,到2025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將達到年產2000萬輛。
也就是説,等2025年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全部建成後,龐大的規模完全可以滿足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剛需。但有個前提條件,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要幾乎達到100%才不會造成浪費,目前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據《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指出:“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2021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只有14.8%,而進入到2022年儘管攀升到20%左右,但缺芯、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新能源車的持續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個尚且無法預測。
以目前大部分傳統車企2021年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來看,吉利為7.5%,長安為8.3%,長城為13.1%,奇瑞汽車為11.2%,尚未達到整體14.8%的及格線水準。主流合資品牌甚至只有2.45%,豪華品牌為15.54%。
以非常樂觀的發展來推算,即使新能源車到2025年的產銷規模達到了千萬級水平,產能利用率也不過50%左右。尤其是越來越多跨界玩家的加入,有人進場必然有人離場,一些車企產能的“關停並轉”或是必然的選擇。
回過頭來看看譚旭光的“瘋子語錄”,其實也並非豪無道理。
新能源車市場由於眾多資本的參加,本來就充斥着一定的泡沫,高居不下的股價更有隨時暴跌的可能性。蔚來股價從2021年初最高位的57.07美元/股,跌至如今的22.47美元/股;小鵬股價從2021年初最高位的50.34美元/股,跌至如今的29.41美元/股,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而新能源車市場的飛速發展,又使得各家車企的產能佈局更是一個比一個要瘋狂。也許,只有適當降温,消除泡沫,市場才會迴歸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