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我國脱貧羣眾奮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擺脱絕對貧困的羣眾過上了“做夢也沒想到”的生活,在各項政策支撐下,對未來有了更多期盼。

小康路上的新生活

“黨的好政策,讓獨龍族過上了幸福生活,獨龍江人民永遠感謝黨,永遠跟黨走……”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的村子裏,時常能聽到獨龍族羣眾唱起這首“感恩歌”。

這是當地羣眾脱貧中自創的歌曲,也成了當地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唱出了告別窮困生活的喜悦,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獨龍江鄉是我國直過民族獨龍族聚居的區域,閉塞、落後曾是這裏最刺眼的“標籤”,脱貧攻堅讓這裏發生了鉅變,與外界的聯繫也更加密切。

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我國脱貧羣眾奮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巴坡村,王世榮在草果地除草(2020年10月27日)。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生活在密林中、住在透風漏雨的木楞房裏、11歲才有鞋穿、6年級才開始講漢話……這是獨龍江鄉巴坡村監督委員會主任王世榮對貧困的記憶。

“要不是黨的好政策,不知道還要熬多久。”王世榮説,在國家幫扶政策下,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2萬餘元。“不用擔心餓肚子,文娛活動也豐富起來,每天都很充實。”

家在雲南省德欽縣雲嶺鄉斯農村的藏族羣眾永次今年66歲,“能用青稞面填飽肚子、偶爾能吃上白麪”是她過去最大的願望。在政府鼓勵葡萄種植後,每年家裏的葡萄收入就有3萬元左右,現在每天都可以吃白麪。

在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過去經常十年九旱,羣眾飲水困難、莊稼只能望天收。

如今,“有了水,我們家就‘活’了。”寧夏固原市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村民馬忠花説。

生長出增收向上力量

又到了採摘木耳的時節,這是陝西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當年的第一茬春耳,也是70多户村民脱貧的重要產業。

2018年,開始種植木耳的陳慶海,結束了掙不到錢、顧不了家、改變不了貧困狀態的日子。在縣供銷社和合作社的引領下,送菌棒、技術培訓、收購木耳,讓陳慶海掙到了錢,也成了村裏首批靠種植木耳脱貧的貧困户。

在供銷社的幫助下,陳慶海又開辦了農副產品營銷中心,做起了“農民主播”。“去年,我靠着小木耳,給家裏添了小轎車,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陳慶海説。

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我國脱貧羣眾奮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在陝西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木耳展銷中心內,電商主播何錦漪通過直播售賣柞水木耳(2020年7月21日)。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圍繞食用菌產業發展做了諸多嘗試,“柞水木耳”種類越來越豐富,還有了木耳粉、木耳醬等高附加值產品,柞水木耳的品牌已經走向全國。

目前,我國建成各類特色產業基地30多萬個,每個脱貧縣都形成了2至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脱貧舉措。

在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源、民俗資源被重新配置起來,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走進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那京村,四周青山如黛,青田沃野,村中古樹參天、竹影婆娑,映襯着新式傣家小樓。

很難想象這個遠近聞名的旅遊網紅村此前只有土路和甘蔗。如今,“9户農家樂比全村的甘蔗收入還高。”那京村的幹部説,去年國慶期間,全村日均接待遊客1000人次。同時,村民堅持“義務出工”,每户每天輪值,保持全村衞生整潔。鄉村旅遊不僅改變村裏產業結構,也改變着全村人的生活習慣。

農業農村部表示,“十四五”期間,脱貧地區產業發展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着眼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選準主導產業,開發獨一份、小而精、特而優的特色產品,突出差異化、避免同質化。同時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的附加值。

公共服務滿足美好生活嚮往

“幹部到家裏瞭解生活願望時,我就提出來想學個技能。”家住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聶榮縣下曲鄉的旺朗,僅有小學文化水平,在學習考試後,獲得了焊工技能職業資格證書。

隨後,旺朗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他購置發電機、小型焊工機、電鑽機,開辦焊接加工廠,為農牧民加工房屋陽光棚和牲畜棚圈,當年營收3.6萬元。如今,他已是當地年收入近5萬元的村致富帶頭人。

近年來,我國健全教育公共服務,加大了對農村羣眾職業技能培訓力度,脱貧羣眾就業結構因此發生改變。2016年以來,西藏累計轉移農牧民就業近500萬人次,年均開展技能培訓10萬人次。

在各地加快發展步伐的同時,也保留了“慢權利”。在成昆鐵路途經的四川大小涼山,一個個小站旁,彝族老鄉抱着雞鴨、牽着羊,等候着“小慢車”。這種“慢火車”行駛緩慢,但依然是深山中彝族羣眾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我國脱貧羣眾奮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成昆鐵路5633次列車的“流動集市”上,一名彝族婦女(前右)在挑選折耳根(2021年4月11日)。新華社記者胥冰潔 攝

為適應老少邊窮地區發展需要,鐵路各部門將公益性“慢火車”打造成列車“鄉村集貿市場”,開辦車站“扶貧專櫃”,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慢火車”服務品牌,如“彝族情”“牧民之家”“富民號”“民族團結一家親號”等,助力貧困地區羣眾脱貧致富。

目前,全國常態化開行公益性“慢火車”81對,覆蓋21個省份,經停530個車站,途經35個少數民族地區,每年運送沿線羣眾1200萬人次,每公里票價不到6分錢。

脱貧羣眾生活更有保障了,日子也更有奔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16 字。

轉載請註明: 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我國脱貧羣眾奮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