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捨得花錢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你周圍有沒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平時異常節約,不輕易花錢。於是某些心理專家馬上披上衞道士的衣服指責他們,説不捨得花錢是窮人的生活方式,是窮人思維支配的結果。
捨不得花錢其實是種病,更是種思維陷阱,它會讓你選擇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長遠的利益,當下你可能會覺得你賺到了,但是你將為這點小的實惠和便宜,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歡樂頌》中,安迪説,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可不是麼,我們要賺錢,但是千萬別一味省錢,捨不得花錢,因為,我們這輩子可能會賺很多很多錢,但不會有很多很多的高考,更不會有很多很多青春……
錢只有花出去才能真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溶進你的生命產生價值。
自己的錢捨不得花跟在別人口袋裏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是你的。
捨不得花錢,跟保留適當的錢以備不時之需,是兩個概念。
錢花的越早,在你生命中產生的價值越大。在經濟學上任何資源都是有時間價值的。
不花的錢,即便不通貨膨脹,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在你生命裏的價值大幅度貶值。
比如你8歲的時候想要一個洋娃娃捨不得買,過了十年即使花當年10倍的價錢也無法彌補。
在比較早的時間花該花的錢,會給生命帶來更大的價值。
所以,錢其實是越花越多,不花也就越拮据。物理學上:輸出功率決定輸入功率。
一筆錢不花,當它數額增加10倍,其實在你生命裏的價值早已貶值100倍。貨幣的經濟價值不等於它在你生命裏的人生價值,這兩者是不相同的兩個概念。
手頭有富裕的錢,就花了滿足自己吧,畢竟慾望不是永遠這麼旺盛,生命只有一次。錢,越攢生命越窮。花出去,你的生命將會收穫更多。
排斥奢侈
不僅自己如此,他們很見不得別人過奢侈的生活,發現周圍的人浪費,他們會毫不留情的訓斥對方。在這樣環境下待久了,孩子也會被這種觀點影響,然後會隨從他們的習慣,自己這方面也變得節儉起來。甚至有時節儉程度會超過父母,達到一種吝嗇的程度。
居安思危
心理學家認為,過度節儉的人,往往總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決定了他們很難隨意的支配自己的所得和金錢,也很難享受到用金錢去昇華生活的感覺。
因為在他們的思維定格了這種觀點,他們總會覺得金錢要在有重大事情的事情才能使用,有了錢就有了各方面的保障,之後自己多花一分錢,就會產生一種焦躁不安和愧疚難當的感覺。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不同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是有着自己家庭烙印的,他們會傾向於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各種習慣對他們來説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耳濡目染的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而在大背景提倡節約美德的環境下,孩子更加覺得這種思維和習慣是正確的,慢慢就會發展處超我意識大於本我意識,對自己節約,對身邊人卻捨得花錢,漸漸有討好人格的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