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當地時間19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靈柩在軍隊的護衞下,最後一次穿過倫敦市中心,經過白金漢宮,被送往温莎城堡。成千上萬的民眾守候在道路兩側,送別這位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20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出席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的國葬儀式。英國媒體面向全球的直播覆蓋超過40億人,可能創下觀看直播人數最多的歷史紀錄。英國通過一場精心安排的盛大國葬,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致以最後敬意,被認為也在為一個時代畫上句號。英國《金融時報》稱,世界範圍內君主政體的衰落和帝國時代的結束將使女王給英國帶來的這種榮光難以再現。有媒體開始猜測,女王的葬禮結束之後,國王查爾斯三世的統治下將發生什麼。英國《衞報》認為,一個重要領域將圍繞與英聯邦國家關係的現代化展開。而對於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特拉斯來説,在哀悼期的“緩衝”過後,她不得不為可能到來的政治風暴做準備。
查爾斯眼中噙淚
“英國和世界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説再見。”法新社19日形容這是一場在擁擠的倫敦街道上進行的歷史性儀式。美聯社報道説,多達100萬人聚集在倫敦街頭,向女王告別,英國舉國上下都沉浸在悲痛和敬意之中。來自世界多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王室成員及政府代表等2000多位賓客出席了女王的葬禮。據報道,葬禮對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播,並在英國各地的公園、120多家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播出。
自女王伊麗莎白二世9月8日在蘇格蘭去世以來,倫敦見證了前所未有數量的民眾為瞻仰女王日夜排隊,瞻仰儀式一直持續到當地時間19日早晨6時30分。10時43分,女王的靈柩被安放在有百年曆史的皇家海軍炮車上。在葬禮開始之前,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大本鐘每分鐘敲響一次,一共敲了96次,代表女王96年的人生。CNN稱,這一代號為“倫敦橋行動”的安排,女王本人在去世前敲定了每個細節。
載有女王靈柩的炮車由皇家海軍的142名水手拉行,從威斯敏斯特大廳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包括國王查爾斯三世在內的女王的4名子女,以及威廉王儲等高級王室成員陪同女王靈柩前行。英國天空新聞頻道稱,女王靈柩上的鮮花中有一張卡片,那是查爾斯三世給他母親的最後“一封信”。
在白金漢宮前的林蔭道上,有民眾為了送女王最後一程提前幾天就安營紮寨。19日,女王靈柩所經之處,一些區域的民眾站了10層之多。英國《衞報》報道説,隨着哀樂響起,閒聊的人羣頓時變得肅穆,有些人開始哭泣。法國《費加羅報》評論稱,英國民眾希望最後一次向女王致敬,這不僅是女王激發國民情感的巨大證明,更是一個歷史時刻,是對一個時代終結的見證。在女王靈柩之後蔓延數公里的悼念人羣長龍,用一種非常英國的方式把對女王的緬懷推向高潮。
女王的葬禮儀式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英國廣播公司(BBC)稱,1953年,這座教堂曾舉行女王的加冕儀式,1947年,當時的伊麗莎白公主和菲利普親王也是在這裏結婚的,但這是18世紀以來,威斯敏斯特教堂首次舉行君主葬禮。女王的葬禮儀式為純宗教儀式,英國首相特拉斯在其中誦讀了《聖經》篇章。來自世界各國的賓客與全英國民一起默哀兩分鐘,儀式以英國國歌結束。當現場唱起國歌時,查爾斯三世被拍到眼中噙淚。
儀式結束後,女王靈柩在查爾斯三世的陪伴下,由來自英聯邦的軍人護送,隊伍經過白金漢宮,抵達惠靈頓拱門。在此期間,大本鐘每分鐘敲響一次,海德公園每分鐘鳴炮一次。之後,女王的靈柩轉移至靈車上送往温莎。19日下午,女王的靈柩在王室成員的陪同下前往温莎城堡,在聖喬治教堂舉行最後的送葬儀式。女王將與菲利普親王及她的父母一起安葬於此。
英國人悲痛的背後
BBC形容這是充滿情感、盛況和儀式感的一天。CNN評論説,這是一場充滿傳統氣息的盛大葬禮,有人將這場國葬的規模與倫敦奧運會相提並論,但事實上,這場自前首相丘吉爾1965年去世之後,英國舉行的首次國葬很可能令2012年的體育盛會相形見絀。這反映出伊麗莎白二世在70年傑出的統治期間所具有的廣泛人氣。
法國《世界報》稱,英國女王的國葬帶來一場巨大的外交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政要齊聚倫敦,雖然名義上這不是一個談論地緣政治的場合。德國電視二台評論説,世界失去了一位世紀人物,歐洲失去了一位“橋樑建設者”——儘管英國“脱歐”,但女王仍在倫敦和歐洲大陸之間架起橋樑。
對於英國來説,如何妥善安排各國政要是個巨大挑戰。英國《泰晤士報》稱,白金漢宮和英國外交部努力接待的可能是自喬治六世的葬禮以來,世界領導人在英國的最大規模聚會。曾任英國駐美大使的倫威克説,你可以假裝是在按字母順序安排各國領導人的順序,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總統)拜登不是很以自我為中心,但他會走在前面。如果不給(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個榮譽位置,他會歇斯底里。所以你必須問自己,誰會發脾氣?”
法新社稱,在為丘吉爾舉行國葬後的近60年裏,英國的全球影響力大大減弱,其在現代世界中的地位也變得不那麼確定。女王的去世引發人們對她所統治的英國過去的遺產、現狀和未來的思考。46歲的安迪·桑德森是瞻仰女王靈柩的最後一批民眾之一,他説:“她是把這個國家團結在一起的黏合劑。”
“英國人對女王逝世悲痛的背後隱藏着不確定性。”德國《巴登日報》評論稱,過去幾天,許多英國人表達了他們與女王説再見有多難。對於幾代英國人來説,伊麗莎白二世一直是“確定性”。她“一直在那裏”,她是不斷變化的時代令人放心的連續性的縮影。這種確定性實際上已經融入英國社會的結構。現在,英國人不僅為與女王告別而悲痛,還在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感傷。
英國準備好了嗎
女王的葬禮結束,國王查爾斯三世的統治開始之後會發生什麼?提出這個問題的《衞報》19日報道稱,查爾斯三世將在明年春天或夏天的加冕典禮上正式加冕成為國王。作為君主立憲制的國王,查爾斯不能對這個國家做太多改變,儘管他被認為是對應對氣候危機等幾項事業的熱情支持者。據悉,查爾斯希望精簡王室成員。此外,一個重要領域將圍繞與英聯邦國家關係的現代化展開。他曾在一次英聯邦峯會上説,希望“加深自己對奴隸制持久影響的理解”。
《金融時報》説,查爾斯將繼承女王留下的全球關係網絡,他將把自己的品質和獻身精神發揮到這個職位上。屆時將有更多全球電視直播時刻,包括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典禮。但女王的盛大葬禮也許標誌着最後一次真正引起全球共鳴的君王統治的結束。在這位象徵着“全球化英國”的君主的告別儀式後,英國政府應該反思,后帝國時代和後“脱歐”時代英國的軟實力如何尋找其他資源。
而對於剛上任的特拉斯來説,需要思考的問題更為現實和緊迫。美國彭博社稱,特拉斯的政府剛起步,英國就因女王去世而陷入“停擺”狀態。19日的國葬結束後,英國政壇將重新全速運轉,新首相將再次面臨日益加深的經濟危機的壓力。特拉斯的盟友説,哀悼期使她遠離在正常時期會受到的批評和審視。問題在於,特拉斯和她的團隊是否因為有了額外的時間,為即將到來的政治風暴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