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阿力米熱
對於一座城市來説,萬億GDP是經濟實力的象徵。類似的象徵在縣級市也有,那就是“千億縣”。
日前,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下屬的賽迪顧問發佈了2021年全國GDP總量超千億的縣級市排名。具體來看,2021年全國新增5個千億縣,千億縣數量達至43個,其中,排名前五的縣級市分別為崑山、江陰、張家港、晉江和常熟。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全國千億縣五強中,江蘇省崑山市從2009年開始已連續13年位列榜首,2021年GDP為4748.06億元;崑山之後,同屬江蘇的江陰的GDP在2021年實現4580.33億元,位居第二位;來自江蘇的張家港,GDP首次突破3000億元,以3030.21億元的成績排名第三。
蘇州崑山市體育中心(圖源:視覺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千億縣五強中,福建晉江市位列第四,成為江蘇省之外唯一進入前五強的縣級市,打破了“蘇大強”壟斷榜單的格局。
在你追我趕的角逐下,崑山、江陰、張家港三個來自“蘇大強”的“學霸”,包攬了GDP強縣前三甲,他們究竟強在哪裏?未來,又該如何守住現有的排名?
崑山、江陰“魁首”之爭
崑山和江陰的比拼,年年都在上演。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歷年統計局數據發現,2007年,崑山和江陰兩地的GDP雙雙突破千億元,分別達1151.80億元和1190.56億元。其中,江陰以38.76億元的差距領先。
經過兩年發展,在2009年,崑山GDP總量開始反超江陰。截至2021年底,崑山GDP總量達4748.06億元,連續13年穩坐千億縣“魁首”寶座,這也意味着,江陰已經當了13年“老二”。
全年GDP超4500億元,這無論對地級市還是縣級市而言,都是十分亮眼的“成績”。
若將這兩地的GDP總量放在2021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排名中,崑山的GDP總量超越了省會城市貴陽(4711.04億元),大約位居城市榜第57名;而江陰則會以4580.33億元的“成績”位居第59位。
無論是總量還是排名,崑山和江陰都差距甚小。
崑山之所以蟬聯登頂,秘訣在於便捷的交通網絡和強勁的產業集羣。
地處長三角城市羣,崑山與上海的距離約65千米,從地理位置看,其區位優勢明顯優於江陰的159千米。這也讓崑山能更好地打“上海牌”:崑山擁有中國第一條跨省地鐵線路11號線,途經上海長寧區、徐彙區、浦東新區。
這意味着,只需要1個多小時,就能實現崑山和上海的生活生產一體化。
還在建設中的軌道交通S1、S3線也將連通崑山市中心與上海,讓崑山進一步發揮與上海的同城效應。
通過毗鄰上海的優勢,崑山建設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高新技術產業,吸收了大量的技術、資金要素。
截至2021年,崑山擁有1個千億級IT(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產業集羣和12個百億級產業集羣。擁有大型工業企業105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099家,其中十億元以上企業131家。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崑山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58.85億元,增長14.9%;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達至1028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同屬工業強縣的江陰潛力不容小覷。
根據江陰市公佈的2021年統計公報,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6862.28億元,增長14.1%;利潤總額394.95億元,增長6.3%。
2021年,江陰獲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五連冠”稱號。不僅如此,江陰上市公司達50多家,甚至有着“華夏A股第一縣”“江陰板塊”之稱。
背靠長江,江陰在蘇錫常三市的格局中處於中心地帶,有着明顯的優勢和衝勁。從GDP增速來看,江陰以8.1%的增速跑贏了崑山的7.8%,以167億元的差距緊追崑山。
張家港、晉江角逐三強
在千億縣五強中,來自福建的晉江成為“孤勇者”——唯一進入前五強的非江蘇縣級市。
作為一座典型的工業強市,2021年,晉江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6926.38億元。其中,鞋服產業實現規上產值2704.07億元,約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0%。這一數字甚至比被稱為“鞋都”的莆田還高(21.2%)。
活躍的鞋服企業,讓這裏先後湧現出了安踏、鴻星爾克、361°、特步等一系列“晉江系”運動品牌。統計數據顯示,由於龍頭產業帶動作用顯著,晉江2021年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達1159家,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34家,拉動了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6個百分點。
憑藉工業產業和鞋服企業的優勢,晉江成為全國千億縣第四位。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晉江全市GDP以10.5%的增速達到2986.41億元。從發展趨勢來看,晉江的GDP緊追張家港(3030.21億元),兩者差距僅43.80億元。
後者屬於江蘇省,憑藉強硬的工業實力,在千億縣中位列第三。
2021年,張家港GDP總量第一次邁入3000億元大關,達至3030.21億元,成為繼崑山、江陰之後第三個突破3000億元的縣級市。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年GDP總量中,張家港第一產業增加值達至29.75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50.88億元、1449.58億元,產業結構比例為0.98:51.18:47.83。
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撐起了張家港全市的GDP。具體來看,2021年張家港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至5842.44億元,同比增長19.7%。其中,冶金和機電業分別完成規上工業產值2740.56億元和1002.26億元,共佔張家港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4%,是其工業的支柱。
接下來,晉江是否有超越張江港的可能?
目前,兩地的GDP總量在2021年的差距僅為43.8億元。若按晉江的經濟增速目標10.5%計算,2022年該市的GDP總量將達3299.98億元,超越張家港(增速目標5.5%)的3272.63億元,躋身前三。
“學霸”的緊迫感
在這縣域經濟的“競技池”中,排名前三的“學霸”始終保持着“慢進則退”的危機意識。為了守住經濟優勢,它們都制定了各自的目標和計劃。
具體來看,“榜首”崑山在政府報告中提出,2022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GDP增長6%左右。這意味着,2022年GDP總量預計約為5032.91億元。除GDP增長目標之外,還設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預計增至2500家的目標。
從長遠來看,崑山是朝着動能強勁的開放創新之城為目標,以高效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保持縣域經濟的絕對優勢,以期進一步提高自身在蘇州乃至全省的比重和份額。
預計到2026年,崑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提高至4.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53%,人才總量超60萬人,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60億美元。
與崑山相同,2022年江陰市GDP增長目標也是6%。按此粗略計算,江陰的GDP總量仍緊隨崑山之後,預計達至約4855.14億元。
江陰同樣是瞄着創新。
今後五年,江陰計劃繼續打響“中國製造業第一縣”“華夏A股第一縣”的品牌,與此同時,持續優化“科創+智造”“科創+總部”“科創+研發”模式,加快構建“一灣一谷一區一港”創新格局。在“十四五”期間,預計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45%、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000家、人才總量達到60萬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科創中心。
你追我趕的態勢之下,位居第三的張家港也不甘落後,設定了5.5%的GDP增長目標。
此外,2022年張家港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4%、工業投資增長17.6%;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保持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等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力爭到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370億元。
為此,張家港將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機遇,更加精準對接“雙循環”市場需求,更深層次推進跨區域協同合作,努力在產業、創新、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取得更多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