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帶着弟子周遊列國,有一天,他的馬跑進了田地裏,吃了農民的莊稼。農民很生氣,就扣了這匹馬。第一次,孔子派弟子子貢前去協商,子貢好話説盡,但農民就是不願歸還馬。第二次,孔子派一個養馬的人去協商,不一會,農民就高高興興的將馬還回來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原來子貢去的時候,跟農民講了一堆之乎者也的大道理,農民完全聽不進去,事實上也聽不懂。
而養馬人去的時候,就是跟農民嘮家常,他告訴農民,你不是在東海耕種,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既然我們在這裏相遇了,馬就不可避免的會吃你的莊稼。
對於這個結果,孔子評價為“夫以人之所不能聽 説人,譬以太牢享野獸,以就韶樂飛鳥也”,意思就是用別人所不能理解的話語去説服別人,就好像用高級的貢品去供奉野獸,用高雅的音樂去取悦飛鳥,根本起不到什麼效果。
故事中,子貢作為孔子的得意弟子,所擁有的學問遠遠不是養馬人所能比擬的,但是在與農民交涉的過程中,子貢所擁有的大道理卻遠遠沒有養馬人的嘮家常起的作用大。
這就是交流的技巧和藝術!
記得前幾年熱播的一個電視劇《火藍刀鋒》中,有這麼一個片段,部隊要將某個地方徵用為演習場,而這塊區域的居民世代都居住在這裏,根本不願意搬走,於是部隊的領導就派人去做居民的思想工作。
第一次派去的是一個大學生士兵,他到了那裏之後,清了清嗓子,開口第一句就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結果話還沒有説完,就被村民給轟了回來。
第二次,部隊派去一個普通的士兵,這個人去了之後,並沒有談部隊為什麼要徵用這塊地,也沒有談練兵備戰的重要性。他只是抱着一名死去的班長的衣服,向村民講了講這位班長的事蹟,結果村民當場就同意搬遷。
這兩個跨越千年的故事,背後都折射出一個道理:正確溝通的重要性。不管是養馬人還是那個大學生士兵,本身説的都沒有錯,但唯獨沒有考慮溝通對象,結果自然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很普遍,同樣的問題讓不同的人去溝通往往有不同的結果。一些新入職的大學生,踏入職場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往往不是業務上的問題,而是如何與同事、上級進行有效的溝通。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雖然現在被用作了貶義詞,但用來溝通的技巧還是非常恰當的。與音樂人談農作物生長,與莊稼人談音樂創作註定難以取得好的效果,不看對象的溝通最終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起反作用。
當然,這並不是説每個人都要學的圓滑世故,而是要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傾聽別人,“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固然沒錯,但在這個節湊越來越快的年代,如果不能有效的“推銷”自己,很可能你的“酒香”尚未飄出巷子,而你等待的人就已經遠離。
資料來源:《智囊》(明朝 馮夢龍著)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