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青民俗變偷菜 民俗變味民風堪憂

  偷青民俗變偷菜,民俗變味民風堪憂。2月11日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在中國南方民間流傳一種“偷青”習俗,即元宵節夜裏結伴到地裏偷別人家的蔬菜,偷生菜寓意‘生財’,偷葱寓意‘聰明’,偷西芹寓意‘勤快’。” 以此祈盼新年好彩頭(此習俗在民間尤為流行)。但本應象徵性摘一兩棵菜的活動卻有些變味,不少人結隊大量偷菜,還踩壞菜地,農民不得不在夜裏看守,否則就損失慘重。對此專家呼籲珍視偷青民俗恪守文明底線,不要讓原本的偷青民俗變了味道。

偷青民俗變偷菜 民俗變味民風堪憂

  2月12日一早,60歲的廣西北海人何娟早早來到自家菜地,看着散落在地裏的菜葉以及部分被挖得光禿禿的菜頭,何娟心裏五味雜陳。 何娟説,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幾乎已經成為菜地的一場“劫難”。雖然知道“偷青”這一元宵習俗的人越來越少,但不乏前來“偷青”的人。

  當晚,何娟在自家菜地附近眼睜睜看到幾名青年男女,把摩托車停放一旁,拿出一個塑料袋,匆忙踩進菜地,偷了很多生菜和葱。隨後,一行人載着“勝利品”開着摩托車揚長而去。

  “他們如果象徵性的‘偷’點菜,我不會生氣,但千萬別把其他菜踩壞了。”何娟稱,她比較理解“偷青”的古老習俗,他們年輕時也常去菜地意思“偷”一下,但不文明的“偷青”行為讓她感到困擾。


  同來查看菜地的賴福清對何娟苦笑着調侃到,“估計你昨晚沒有守好菜地吧。”賴福清的菜地與何娟的菜地相隔不遠,不過賴福清元宵節晚上一直堅守菜地,所以損失比較小。

  賴福清稱,最近幾年來,“偷青”習俗開始變得有些畸形,很多愛玩鬧的年輕男女成羣結隊,備足工具,把農民的菜地踩壞。她稱,自己是農民,體驗到種菜的辛苦,每年元宵節她都會叮囑兒女去“偷青”時,不要踩壞其它菜,摘一點要個好彩頭就行。

  在元宵節前幾日,廣西北海一種植户免費讓民眾採摘自己種植的5萬斤蘿蔔。當天不少民眾帶着袋子驅車前往,在短短几個小時內把5萬斤蘿蔔拔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部分民眾不遵守規則,把附近種植户的蘿蔔也撥了部分。

  為增加節日的氛圍,廣西噴施寶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開始,每年元宵都開放廠區的20畝菜地,免費供民眾“偷青”。但從2015年開始,該公司不再組織類似的活動。公司員工稱“有一些人不太遵守規則,有人多次進菜地大量偷菜,破壞了原有的節日氣氛。”當地一名菜農介紹,為防一些不守規則的“偷菜者”,他們除了守夜外,還想出各種辦法對付,如在菜地裏淋糞,拿手電筒在菜地裏“巡邏”等。

  傳統的風俗變得不是當初的樣子,這種不文明行為不值得提倡。元宵節前夕,記者發現在朋友圈和論壇裏,不少網友都在呼籲文明“偷青”,反對不文明行為。廣西北海部分菜農亦加入呼籲中,他們通過當地媒體發聲,希望民眾“偷青”手下留情。26歲的廣西北海人林國慧説,以往她和朋友去“偷青”,偷完後都會在菜地裏放一個“利是”,以表達對種菜人的感激之情。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朝科表示,如果借民俗行偷竊之實,這已與民俗無關。他呼籲莫讓民俗變味,迴歸民俗的本來意義,文明“偷青”。

  “我們希望眾人在保留民俗的同時,能夠文明偷青,尊重我們的勞動果實。”賴福清和何娟期盼到,希望明年的元宵節,他們再也不用到菜地堅守,而是能夠安心在家中看看電視。

  傳統裏的“偷青”習俗,不僅寓意美好,而且有禮有節,人們只是象徵性地“偷”一小撮,且大多會給主人一定的饋贈以示謝意,體現了樸素而真切的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享共贏理念,正因為如此,“偷青”民俗才得以一代代流傳下來。而“偷青”變“偷菜”,肆無忌憚地踩踏莊稼,是對民俗和菜地主人的不尊重,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善意和光澤。對此有關專家呼籲珍視“偷青”民俗,恪守文明底線,避免破壞節日歡樂、和諧氛圍,讓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要有起碼的敬畏和自律意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97 字。

轉載請註明: 偷青民俗變偷菜 民俗變味民風堪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