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大家好!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初二的15歲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莉(化名),據小莉媽媽交代,從初二開始,小莉放學回家就玩手機玩遊戲、刷視頻,學習完全不上心,不願意跟父母交流,有時候説急了孩子就把門一鎖,誰的話都不聽;後來徹底不願去學校上課,由於小莉媽媽是在學校裏當老師的,因為孩子這事內心非常挫敗——自己身為老師,卻沒能把自己孩子教好,又怎麼有信心培養好其他孩子呢?所以內心非常糾結、無助及苦悶。

根據小莉媽媽向我們求助反映的信息,小莉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 一談學校立馬翻臉,對學習極度抗拒,拒絕改變

根據小莉媽媽所説,小莉從初二下學期就不肯再去上學,之前就讀的那個學校功課多,小莉的作業經常沒完成,而當她沒寫完作業的時候又不敢去上課,就呆在家裏;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後來,父母幫孩子轉學到了國際高中,準備將來讓小莉去澳洲留學,誰知道在國際學校功課沒有以前的學校多,她就開始玩手機,應付式學習,每次考得不好她也不想辦法努力改變。

之後,小莉説想報雅思班,父母按她的要求報了雅思班,結果一到上課時間又跟之前一樣老是拖着不去。只要一和她談學校或學習相關話題,孩子立馬翻臉,把被子蓋在頭上壓根不聽,極度抗拒,問她有什麼困難,她也不説;

最後,小莉媽媽很無奈地向我們訴苦道:“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跟她交流,簡直沒法交流,懇請老師賜教,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應該怎麼辦?”

2. 回家就躺牀上玩手機、遊戲、聊天上網

自從轉到國際高中之後,小莉也正常去上學了,但是放學回家就躺在牀上看手機、打遊戲、聊天上網,有時候父母多説幾句,小莉直接把門一鎖,把父母晾在客廳外生悶氣。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在問到什麼情況下,孩子會表現出對父母的抗拒跟不耐煩時,媽媽回答説:“跟她説讓她好好讀書,少看點手機的時候,孩子就感到非常不耐煩!”

孩子媽媽補充説道:“其實我們也沒有禁止她看手機,只是她現在把時間都花在聊天和打遊戲上,以前的興趣愛好,例如網球、游泳、畫畫等,現在都不去了,簡直就是自暴自棄這四個字最好的寫照!”

3. 不懂得感恩,平時在傢什麼事都不做

還有一點是小莉媽媽最難接受的:“小莉平時在傢什麼事都不做,不知道感恩,我們下班回家她也只顧自己玩手機,不幫家裏做任何家務。有時候洗完澡,衞生間都是頭髮,她也不肯清掃一下。

在談到孩子性格的時候,小莉媽媽説:“孩子性格很內向,你問她什麼都不肯説,我們根本沒辦法跟她交流。而且孩子平時也很宅,同學不來找她,她也不會自己出去玩,有時候我們想帶她出去吃好吃的,她也不去,真拿她一點辦法也沒有!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經過和小莉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莉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並針對性提出改善意見,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媽媽在家比較強勢,對孩子打壓批評居多

剖析:

根據小莉媽媽介紹,在小莉12歲以前一直很聽話,媽媽在家比較強勢,對孩子打壓批評居多,和孩子真正好好交流的時間比較少。有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壓力,不自覺把情緒寫在臉上,甚至會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從小一直認為媽媽是老虎媽媽,心裏有什麼委屈,也不願跟媽媽傾述;現在孩子長大了,媽媽想主動跟她交流,她也不願意開口了,不知道她內心是怎麼想的。

小莉媽媽繼續補充説:“以前是我們沒有真正走進過孩子的內心,導致現在非常迷茫,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與她建立良好有效的溝通,希望老師幫幫我!”

建議:

在大多數家庭中,很多父母都非常在乎孩子是否聽話,貌似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懂事的乖孩子,實際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原因在於,孩子行為上的聽話不代表思維上的認同。

正如小莉在12歲以前就非常聽媽媽的話,但這隻能説明小莉在行為上是服從媽媽的,但在思維上卻不一定認同;甚至是逆反和壓抑的,對媽媽的強勢、打壓以及批評,小莉採取的態度是敢怒而不敢言,怒在心裏卻閉口不談,此時,父母想要走進孩子內心,當然就比登天還難。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其次,由於小莉媽媽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經常把情緒寫在臉上,甚至發泄在孩子身上,這又導致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緊張與恐懼,並逐漸形成肌肉記憶,似乎只要一看到媽媽,就喚醒了孩子內心的緊張與恐懼,正如小莉把媽媽形容成“老虎媽媽”足以説明這一點。

正如紐約國立語言障礙醫院的創辦人詹姆斯.格林博士有句格言所講:“只要放鬆,就能談話。”,換句話説,當人經常感到緊張、恐懼,自然就難以開口傾述內心的想法;長期以往,便有可能發展憂鬱症、及抑鬱症,這無疑是需要引起父母足夠重視的!

結論: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並非孩子越聽話就越好。孩子可以有情緒,也可以有反對意見,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態度,關鍵在於,父母要培養孩子敢於與父母平等溝通、交流的勇氣與思維;另外,為人父母,更應該學會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情緒的垃圾桶;

切記,每一次我們向孩子發脾氣,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比這嚴重百倍的是,我們向孩子示範了錯誤的情緒排解方式,這對孩子身心的傷害,無疑是終身的。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錯誤管教二:父母從小對孩子做到了陪同,但沒有做到陪伴

剖析:

據小莉媽媽介紹:小莉小的時候跟外婆住在一起,儘管媽媽也有一起帶孩子,但陪伴孩子的主要時間跟精力都花在了帶小莉出去上一些興趣班或補習班等,用媽媽的原話則是:“孩子小的時候我做到了陪同,但沒有真正做到陪伴。”

另外,孩子爸爸由於工作比較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則更少,12歲之前小莉和媽媽的關係相對較好,和爸爸的關係比較疏遠,之前小莉對父母也很尊敬,現在壓根都沒把父母放在眼裏,父母主動和孩子説話,孩子也是愛搭不理的。

建議:

從小莉目前對父母不尊敬,沒把父母放在眼裏可以看出,父母在孩子內心的影響力早已被削減得少得可憐了;而當父母對孩子不再具備有效的影響力時,儘管父母悔不當初,做出改變甚至主動和孩子示好,孩子也是不買賬的;這就相當於一個我們壓根不認可的人,無論對方態度多麼誠懇,所講的道理多麼正確,我們從內心裏仍舊是保留態度,甚至是抗拒的;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從這個角度來説,父母如何塑造自我的影響力,如何樹立教養孩子的權威,對於影響孩子改變這件事來説,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塑造自己的影響力呢?

首先,我們要停止一切錯誤不當的管教方式,停止對孩子內心進一步的傷害,這也是我們父母塑造自我影響力的首要條件;

其次,我們要重新積累管教孩子的內在資本。這就好比我們在銀行裏有一定存款,我們才有取款的資格,否則就屬於借款欠債了,我們自然不能責怪銀行櫃枱不給我們好臉色看了。

同理,在過往教養孩子的歷程中,我們欠下了太多的情緒以及親子關係的負債,導致孩子現在徹底不想和我們“合作”了,甚至不想再給我們“翻盤”的機會了;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怎麼辦?講道理是行不通的,討好、示弱同樣無法得到孩子的支持,只有按捺住性子,腳踏實地地重新積累親子關係的“原始資本”,我們才有再度贏得與孩子握手言和且擁抱合作的機會;

這無疑需要我們系統地學習如何正確地向孩子表達父母真實、一致的愛,以及無條件的接納和信任,讓孩子發自內心的認為,父母是接納自己的,是無條件相信以及支持自己的,自己所處的原生家庭環境是安全的,是彼此理解及互助的;

唯有如此,孩子才會真正把家當做是自我療愈的避風港灣,才會把父母當做自己遭遇挫折後,滿血復活的精神加油站,才能從與父母良性互動過程中,真正汲取到自我認同的依據以及再度挑戰一切困難的勇氣,這無疑是孩子重新迴歸學習的重要籌碼。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60天實操訓練後,給我發來了孩子最近的改變反饋,內容如下:

“老師晚上好!和您分享一下孩子最近的改變:總體來説改變還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對父母的態度上。記得兩個多月前,家裏經常因為手機問題,爭吵不休,把家裏搞得烏煙瘴氣,孩子甚至一度揚言要離家出走,再也不想回這個家;

有一次甚至對媽媽動手,對媽媽怒吼咆哮爆粗口,叫媽媽滾蛋,甚至罵媽媽是賤人,説實話,當時我真的是萬念俱灰,傷心至極,心想怎麼培養出了這麼個不孝子?真恨不得打自己一個大嘴巴子,千不該萬不該把這“白眼狼”生下來!簡直是來尋仇的,不是來報恩的!

經過廖老思以及團隊的耐心指導,我終於明白了,真正的問題壓根不在孩子身上,孩子之所以對父母不恭敬,完全是因為我們父母對孩子缺乏影響力;孩子之所以對父母不感恩,則是因為孩子壓根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恩德,感受到的是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説教、打壓及訓斥,所以,他壓根沒學會感恩,反而學會了了錯誤的情緒表達方式;

經過60天的實操訓練,父母徹底改變了與孩子相處的模式,真正無條件地接納並且相信孩子,不斷向孩子傳遞積極思維以及正確的情緒管理模式;慢慢的孩子開始願意接納父母,和父母敞開心扉,最近甚至開始主動幫媽媽做家務、洗碗、晾衣服,幫媽媽扛較重的東西,親子關係大大地改善了;

另外,孩子也願意和媽媽説心裏話,傾述煩惱,願意主動回學校上課,完成作業,玩手機的時間也明顯減少了,有時候只看看新聞,大部分時間都能作息規律,管理好自己的手機;

總之,之前需要父母反覆催促的事,現在都不需要父母操心了,學習上,進步也很大,最近一次考試,相比之前進步了83個名次,這是我們之前不敢奢望的,正如廖老思所講,孩子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優秀得多,真的非常感謝廖老思及其團隊,您是我們家的大恩人!”

我也經常跟家長朋友坦誠,孩子之所以有如此改變,最大的功勞其實不在老師身上,也不在父母身上,而在孩子自身的潛能上,換句話説,父母最大的使命,不在於改變孩子,而在於瞭解並喚醒孩子的潛能上。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錯誤管教三:延續了老一輩人的養育模式:替代式教育

剖析:

在談到小莉媽媽的原生家庭環境時,小莉媽媽介紹説:“我自己小時候一直是外婆外公帶的,5歲才回到父母身上,我和自己的父母之間像公司上下級關係,我們之間關係更多的是責任。”

後來成家了,自己也不自覺地延續了老一輩人的養育模式——孩子(小莉)由外婆協助管教,由於孩子外婆是大學老師,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外婆管得非常仔細,什麼東西都會幫她做好,我覺得那個時候是外婆幫孩子做太多了,導致現在孩子不懂感恩,在家一點家務活都不願意幫忙,整天就知道玩手機。”

不得不説,想起孩子小時候的教養分工,小莉媽媽追悔莫及,後悔當初沒有給予孩子更多的有效培養及養育,沒有承擔起一個為人父母該承擔的責任,而是把責任轉嫁到了老一輩人身上,每當想到這,小莉媽媽總是難以控制地流下了懊悔的眼淚……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建議:

正如俗話所講,千金難買回頭一望,現如今,小莉媽媽的懊悔對於解決實質性問題而言,固然是無濟於事的,但是往事可鑑,我們可以從小莉媽媽對自己以及孩子的原生家庭介紹中,收穫以下經驗:

1. 我們教養孩子模式,往往會不自覺地遵循父輩的教養模式,因此,正確教養孩子的關鍵在於,如何擺脱對過往不當或錯誤管教模式的制約。

2.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對孩子的成長承擔起最主要責任,父母光是滿足孩子物質或學習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充分滿足孩子內心真正所需的成長養分,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3. 儘管在孩子的教育上,老一輩人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歷史不容更改,唯有吸取經驗,把過去的錯誤,轉化成未來的財富,從父母開始做起,重新修正孩子思維的“代碼”,這對孩子的未來無疑是更有價值的。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99 字。

轉載請註明: 15歲女孩沉迷手機,一談學習就翻臉,心理學家:陪同不等於陪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