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30機油與5W-40機油是有區別的,區別主要就在於高温下的運動黏度不同,當然這是建立在同品牌、同級別條件下,不同的品牌、級別,就不容易判斷了,因為黏度指數與基礎油會有一定的關聯;就目前而言,五大車系的新車型、新機器採用40黏度的比較少了,如今提倡節能、所以40黏度這類高黏度機油除了用在一些老機器上(老德系渦輪、老日系高轉速自吸發動機),剩下就是用在一些性能車上、比如高轉速發動機,或者適合那些長下賽道的車輛!
機油標號該如何判斷
W前數字:字母W前數字,代表了機油在低温下的流動性,數字越小、越抗低温,比如説以0開頭的機油就比5開頭的機油更耐寒,如下圖所示,0W開頭的機油可以在-35度下的低温時保持流動性,而5W開頭只能承受-30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鄙人的家鄉瀋陽、如果冬季使用10開頭的機油,很可能在早上冷啓車輛的時候、根本無法啓動,因為此時的機油流動性太低、黏度太大,所以導致發動機無法克服掉機油的阻力,而無法啓動,所以W前數字更多與環境温度有關!
W後數字:字母W後數字,代表了機油在高温下的運動黏度(一),數字越大、一百攝氏度下的黏度就越大,黏度大的好處在於、行程的油膜更厚、提供的保護性更強,但缺點在於太厚的油膜會增加發動機運行阻力,發動機運行阻力升高,必然導致油耗上升、動力響應不靈敏;所以現在選擇機油講究合理性,在保證對機器足夠保護性的基礎上,應儘量降低機油的黏度,避免造成燃油浪費!所以日系車雖然都用20黏度,但並非不能用40黏度(斯巴魯的STI一般用50黏度,BRZ也可以用40),只不過沒有意義,費油、但並不會導致發動機的損壞!
機油温度與水温不要混淆
很多朋友總把水温、油温弄混淆,比如説發動機的工作温度在一左右(個別德系車能超過一),但這指的是水温、而並非是機油温度,如上圖所示、機油温度在發動機全負荷運行下,是可以達到接近170度 的!當然正常使用時僅在120度 ,所以選擇機油黏度除了考慮發動機的類型,同樣也要考慮自己的實際駕駛風格、發動機的工況!比如説經常喜歡極限駕駛、經常拉高轉速的朋友,無論哪個車系都建議用40黏度,而如果只是代步、買菜,那麼用30黏度即可;注意20黏度別隨便用,只要説明書上沒建議使用,就不要用!
為什麼日本汽車可以用40號機油?事實上,廠家推薦的粘度只是大多數的選擇,卻無法應付極端的使用!例如,當發動機油温度為120℃時,它可以提供足夠的保護,但對於大多數車主來説,它不會限制駕駛(購買蔬菜車),所以這是大多數工作條件下的建議!但有一個特例。我們把蔬菜車當作跑車。我們經常滿載開車。油温從120℃變化到150℃左右,能保證120℃粘度的20號油不能保證150℃粘度,因此會變薄,油膜變薄,油膜繼續滿負荷,油膜可能破裂。所以這是油運行的一些條件之一,所以這20粘度的油是不通用的,而40粘度的油也不是無用的! 所以5W-30與5W-40機油是存在差異的,具體的差異就在於高温下的黏度不同,40黏度機油能行程的保護強一些,但過度保護帶來的就是高油耗的弊端,所以現在的新機器、一般都能使用30黏度機油,機油低黏度化是一種發展趨勢,在保護性足夠的基礎上,機油的黏度越低越好,現在的核心理念就是低能耗!而現在只要不是那些老德系車,如老寶馬、老奔馳,一般用不着40黏度,新一代BBA都可以使用30黏度了;而從使用上看,只要是正常用車(買菜或代步)、使用30黏度足夠,如果是經常劇烈駕駛、經常全負荷運轉機器,那麼還是40黏度機油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