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芬
7月以來,隨着強降水、強對流等極端天氣增多,暴雨、洪澇、雷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發生。6月至8月是雲南的主汛期,在防汛最為關鍵的時期,如何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公眾應掌握哪些防災知識來保障生命財產安全?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洪澇雷暴滑坡泥石流
雲南為何這些災害易發頻發?
7月以來,雲南雨水持續“在線”,6月30日至7月3日、7月11日至12日全省大部地區遭遇了強降水“洗禮”,部分地區出現洪澇、山體滑坡等災害。雲南地處低緯高原,有着特殊的海陸分佈和複雜的地形地貌,同時受兩支熱帶季風以及南海和孟加拉灣熱帶風暴影響,天氣系統複雜多變,中尺度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引發的洪澇、雷暴等氣象災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嚴重。
以洪澇為例,專家分析,雲南處於雲貴高原,94%的土地為山地,海拔懸殊大,地形地貌十分複雜,而且緯度比較低,接受太陽的熱量相對要多一些。地面熱力差異分佈不均衡,雨季的雲南因此常常出現局地單點性強降水,再加上城市排澇系統老化,河道排泄能力不高,鄉村地形多以山地為主,土壤的保水性較差,一旦出現局地單點性強降水,水流容易集中而形成洪澇災害。
雷電發生時會產生強大的電流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導致人畜傷亡、擊毀建築物、損壞電子設備、引起森林火災等,對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雲南的強雷區主要位於南部的西雙版納、普洱,年平均雷暴日超過90天;少雷區主要位於西北部的怒江、迪慶,年平均雷暴日在25天及以下;多雷區主要分佈在昆明、玉溪、楚雄、曲靖、昭通、文山、紅河、大理、麗江、保山、德宏、臨滄,這些地區年平均雷暴日多於40天但不超過90天。對於這一汛期“常客”,各地需加強防範。
雲南汛期為何多滑坡、泥石流災害?專家解釋,雲南屬典型的山區省份,地勢南低北高,6大水系貫穿全省,陡坡地分佈面積大,特殊的地貌環境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地形條件;同時雲南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帶東緣附近,地殼抬升幅度大,破壞性地震頻繁,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且乾濕季節分明,乾季降水稀少,加速岩土體的風化、鬆散、開裂,雨季降水集中,多大雨、暴雨和連續性強降雨,是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產生的觸發因素。此外,還有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也加劇了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早快準”監測預警
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處於主汛期的雲南,旱澇並存態勢明顯。7月7日,雲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啓動水旱災害防禦Ⅳ級應急響應。7月10日,雲南省氣象局進入防汛抗旱氣象保障服務特別工作狀態,各州(市)氣象局視當地具體情況研判確定應急響應種類和級別。
據預測,今年下半年我省氣候狀況總體偏差,主汛期降水分佈呈東多西少的趨勢,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旱澇並存概率大,區域性和單點性極端強降水引發山洪地質災害的風險高。為此,全省氣象部門強化責任擔當,抓實抓細汛期氣象服務工作責任落實,全力做好汛期氣象服務。
落實“早準快”要求,做好災害性天氣滾動預報預測預警。全省氣象部門充分挖掘強降水“靶向”預警、智能網格預報建設成果,提高短時強降水、冰雹和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和短中期強降水過程預報的預見期,在目前預報預警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對災害性天氣盡量做到早預報、早預警。同時,完善和優化省、州(市)、縣三級從實況業務、短臨預報、短中期到延伸期預報“無縫隙”“一張網”的智能預報業務平台,並推進雲南智能預報平台邊建設、邊應用,努力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的提前量和準確率。此外,進一步完善雲南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和預警信息發佈機制,強化多種發佈渠道的綜合應用和新媒體拓展,通過自己發、部門轉、媒體播3條線共同發力,提高預警信息的發佈時效和覆蓋面。
圍繞重點,增強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我省汛期主要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是暴雨洪澇、強降水引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重點領域有中小河流、水庫、“五網”建設等重點工程、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旅遊景區、城市防汛、農村寄宿制學校和邊遠山區學校等服務領域。為此,全省氣象部門狠下功夫,以更有針對性的舉措確保汛期氣象服務提質增效。
深化部門聯動,加強動態預報預警支撐。全省氣象部門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文化旅遊、地震等部門的聯合會商和信息共享,共同強化分析研判災害風險,協同做好農業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氣象風險、強降水過程氣象風險、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和短時臨災氣象風險等的預報預警工作。
關注預報提前防範
這些“救命”技能要牢記
專家認為,對於廣大公眾而言,應提高防災減災意識,除了關注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信息,自身也要學習並掌握相關的自救技能。
如何防範暴雨洪澇災害?專家提醒,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按照職責做好防暴雨應急工作;暴雨發生時要切斷有危險的室外電源,暫停户外作業,轉移危險地帶人員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雨;學校、幼兒園等要採取適當措施,保證學生和幼兒安全;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路況在強降水路段採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積水路段實行交通引導,駕駛人員應當關注道路積水和交通阻塞情況,確保安全;要做好城市、農田的排澇,注意防範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曠野孤立的大樹、建築物和構築物;河邊、湖邊、山頂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地下水出口處、特別潮濕處、山坡與稻田水面交界處、地下有導電礦藏處或土壤電阻率較小處的建築物和構築物;迎風面的建築物和構築物;高聳的煙囱、鐵塔及金屬屋面的建設物和構築物等,都是雷電容易襲擊的對象。因此,建築物要安裝防雷裝置,採取正確的防雷措施,切實做好防護。”專家提出,個人若處於室外,切記不要讓自己成為地面最突出物,要儘量縮小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不要在空曠的地方使用金屬桿雨傘、手機和接觸金屬物體,不要從事農作和騎車、開展球類活動、游泳、划船、垂釣和水上作業,不能在大樹下避雨,或在山頂、樓頂逗留,要遠離煙囱、鐵塔等高聳孤立的物體。若在室內,則要“三要三不要”,即要關閉門窗、遠離各種金屬管線、遠離金屬門窗,不要使用電子電器設備、不要使用太陽能沐浴、不要使用有線電話和網絡。
“下暴雨,泥石流,危險之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專家提醒,若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要及時對有危險的居民及設施採取緊急疏散避災或保護措施;當地出現了暴雨或連續強降水後,需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這很可能是即將發生泥石流的徵兆;當聽到危險區內有轟鳴聲、主河洪水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斷流時,應果斷採取逃生措施,要向溝岸兩側山坡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不要順溝方向向上遊或下游跑,可以就近選擇樹木生長茂密的地帶逃生,但不要上樹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