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再添一子。近日,中信銀行旗下“信銀理財”獲銀保監會開業批覆,距離最早開業的一批理財子公司則已有一年。此前,已有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包括6家國有大行、4家股份行和3家城商行。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隨着理財子公司先後開業運營,理財子公司對來自母行理財產品的承接也在加速,近日招商銀行、寧波銀行等將首批理財產品劃轉至其理財子公司。
業內人士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開放式轉型在不斷加深,市價法估值加上底層資產波動的原因,理財收益浮虧現象將不可避免。對於銀行來説,當前理財產品的淨值型轉型時日尚短,因此加強投研能力與投資者溝通成為重中之重。
理財產品劃轉成潮
理財子公司運營上正軌
記者注意到,近日,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於同日在各自官網公告稱,將變更部分理財產品管理人。這也意味着,前期由該行母行發行的部分理財產品,將遷移至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管理人也進行相應變更。
寧波銀行稱,“此次第一批遷移理財產品預計在2020年三季度完成管理人變更”,在正式遷移之前,“將明確該批遷移理財產品的具體遷移日期,並提供管理人變更前後的產品登記編碼對應關係供投資者查詢。”
招商銀行公告顯示,該行擬將於2020年7月13日(劃轉當日)之前,將首批部分前期發行的理財產品分批有序地劃轉至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管理(以下簡稱“招銀理財”)。劃轉完成後,所對應的理財產品合同及相關理財文件項將於劃轉當日自動、全部轉由招銀理財承繼,理財產品管理人相應變更為招銀理財。
招商銀行公告還透露了一個重要細節,“劃轉後對應理財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登記的募集起始日、募集結束日、產品起始日將變更為劃轉當日,但產品的實際起始日和存續期限不受該等變更影響。”另外,投資人持有的理財產品份額不變,同步劃轉。
伴隨着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運營,其對來自母行理財產品的承接也在加速。此前,工銀理財、交銀理財於去年5月獲批開業之後的4-5個月內,也開始承接母行理財產品遷移。除了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去年以來,已至少有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杭州銀行等8家銀行相繼啓動了理財產品向理財子公司的遷移工作。
理財子公司在成立初期,與銀行資管部門並存運行,如何做好與母行之間的風險隔離及業務融合一直為業界所關注,而遷移工作的提速,也意味着理財子公司的運營漸漸走向正軌。
“銀行資管部門運營時間較長,過去難免會積累一些壞賬,一方面要杜絕將產品遷移到理財子公司以達到隱匿不良資產的目的,當然理財子公司的資本也不足以彌補這部分壞賬;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完全獨立運營,也要確保不會將業務風險傳導至母行。”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認為,在過渡期,母行資管部門還有這三方面的主要任務:一是加快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及加強投資者教育;二是轉型後符合資管新規的淨值型產品逐漸遷移至理財子公司;三是消化不合規存量資產。
銀行理財產品
淨值化轉型尚需時日
根據公告,寧波銀行此次擬劃轉的3款產品為2019惠私享12087號、2019惠私享12136號(私銀客户專屬)、2019惠添利11351號(養老分紅淨值型);招商銀行披露的首批劃轉清單包含兩款產品,分別是招商銀行金葵十八月定開2號理財計劃、招商銀行鑽石財富系列之睿遠平衡十四期理財計劃,均為淨值型產品。
按要求,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新產品和從母行承接的產品,均只能是非保本的淨值型產品。
當前處資管新規過渡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開放式轉型正持續深入。6月16日發佈的《上海地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上海地區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餘額2.7萬億元、同比增長17.4%,佔全國11.5%。這之中,淨值型產品餘額佔比約51%,過半的佔比較2019年初大幅提升約14個百分點。
值得提及的是,近期數家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浮虧引起了市場較大關注。記者仔細查閲部分今年以來新成立的淨值“破1”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現淨值大跌的產品主要配置固收類資產。顯然,近來債市持續調整帶來的“踩踏式”下跌,不可避免地造成債券型基金和相關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大幅回撤。
“一是目前理財產品改變了估值方式,從過去的攤餘成本法計量改到了現在的市價法。按照市價估值,淨值型基金淨值會隨着投資的資產價格變化出現波動;二是從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來看,最近引起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債券市場有比較大的調整。”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唐嘉偉向記者分析,今年4月份開始的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由於存續時間較短,票息難以抵住資本利得虧損,在市價法下必然出現虧損。
唐嘉偉認為,對於銀行來説,加強投研能力與投資者溝通成為重中之重,“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型轉型時日尚短,基金則早已較為成熟,原來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者大部分為低風險偏好者,在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投資者是否會轉向基金產品成為下一步需要關注的方向。”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