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 打造綠色發展新模式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財經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要求。近期,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新能源,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強調要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峯值。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

  可見,中央重點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是清晰的、系統的和明確的,這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同時也能促進新能源比較豐富的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前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未來可能會形成“靠新能源吃新能源”的新模式。

  當前,新能源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新熱點,不少地方都制定了相關產業規劃,並計劃建設低碳產業園區。比如,吉林提出建設“陸上風光三峽”工程,湖北武漢提出要設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基金、建立長江國際低碳產業園區,等等。

  但從總體上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消納”難。新能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等欠發達地區,本地工業需求往往難以消耗和吸納巨大的能源供應,大部分電力需要外送至其他地區。二是接入送出難。各地需要對原有電網進行升級改造,開展配套電網建設。三是能源供應不穩定。風能和太陽能受天氣影響比較大,雖然總體比較豐富,但具體到某一天,可能出現時多時少、發電量不好控制的情況。

  儘管面臨各方面的問題,但在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向綠色低碳的背景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向好。以往,由於缺少政策約束,或受財政收入、就業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地方盲目上馬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很難迅速關停或倒逼轉型。但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在“雙碳、雙控”政策的硬約束下,能源領域將迎來新一輪革命,能源革命又會帶來產業革命,新能源產業將成為促進各地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

  推動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倡導綠色發展,一是要支持引導一批重大項目進駐新能源豐富的地區,爭取就地消納。以風電、儲能、氫能、動力電池等為重點,鼓勵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頭部企業佈局新能源豐富的地區,形成新能源產業集羣。二是要升級改造電網設備,形成全國特高壓電網骨幹網架,為新能源發電外送提供更為完善的配套設施,促進風電、水電、光電等在全國範圍內優化配置。三是要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發展低碳經濟離不開新能源,新能源的發展也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四是加快碳排放交易所的拓展布局。現有的七省市試點碳排放交易所基本分佈在經濟發達地區,下一步可以考慮在試點的基礎上,選擇新能源豐富的東北、西北地區建立區域性碳排放交易所,促進這些地區的新能源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優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國民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聶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