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家國際主流車企財報解讀:缺芯背景下,它們是如何賺錢的?)
今年上半年,持續的半導體供應短缺問題嚴重減緩了汽車生產。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截至8月9日,全球範圍內因芯片短缺導致的汽車產量損失已達585.3萬輛。然而,儘管大環境不利,車企第二季度/上半年財務業績卻是異常強勁。
蓋世汽車整理了21家國際主流車企二季度/上半年的財報,在公佈二季度業績的車企中,所有車企的營收同比均出現了兩位數及以上的增幅,除福特(去年同期受益於對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的35億美元投資)外,所有車企的淨利潤也都實現大幅增長。在公佈上半年業績的車企中,所有車企的營收和淨利較去年同期均大幅改善。
回望上半年,車企在缺芯背景下如何保持利潤增長?
總體上來講,車企上半年優異業績的背後有一重要原因:去年同期,車企受疫情大流行影響較為嚴重,業績基數較低。今年汽車行業雖從一定程度上擺脱了疫情的影響,但缺芯卻成了另一客觀影響因素。那麼,在全球半導體短缺持續擾亂汽車生產的情況下,國際主流車企們是如何在危機中保持穩定盈利水平的?
在應對缺芯方面,特斯拉團隊展示了無與倫比的快速反應,該公司的電氣和固件工程團隊花了數週時間更換替代芯片並重寫固件,努力設計、開發和驗證19種新型控制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缺芯停產,確保了二季度創紀錄的交付量。另外,特斯拉還針對一些車型做出了設計調整,主要是為了應對成本上漲。產銷量的增長和成本的降低幫助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實現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季度淨利潤,達到11億美元。
與特斯拉的“挽救型”措施不同,豐田汽車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好地抵禦了芯片短缺的衝擊,從而實現創紀錄的二季度營業利潤,主要得益於它的“預防性”措施。據悉,在經歷2011年福島地震導致的供應中斷以後,豐田汽車便制定了一項業務連續性計劃,該計劃要求供應商根據從下訂單到發貨的時間儲備兩到六個月的芯片。正因為豐田一直在囤積半導體,因此相對其他車企受到的影響較小。再加上銷量的反彈,以及有利的匯率波動的提振,豐田汽車上半年實現1425.6億美元的營收,僅次於大眾集團。
不過,大部分車企都沒有特斯拉和豐田那麼“幸運”。在能維持運轉的生產線數量有限的背景下,它們只能選擇優先生產利潤最豐厚的車型。也因此,部分車企憑藉高端品牌的強勁利潤率保持了盈利水平,大眾集團便是典型。大眾集團上半年營收位列第一,達1540億美元,同比增長34.9%,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疫情前水平),營業利潤也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大眾業績強勁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市場對高利潤的保時捷和奧迪品牌豪華車的需求旺盛。上半年,保時捷和奧迪品牌的銷量均創新高,營業利潤率分別高達17.6%和10.7%。
寶馬集團銷售額和盈利等也是穩步增長,這要得益於消費者對集團高端車型的需求持續旺盛,以及良好的定價。另外,寶馬與供應商基礎的關係較為密切,這也使其受缺芯的影響相對較小。現代汽車也受益於旗下豪華品牌捷尼塞思,該品牌車型的強勁市場需求推動了公司銷量的增長,而隨着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持續復甦刺激了汽車需求,再加上公司購車激勵措施的減少,這些都幫助提高了該公司收入和盈利能力。
相比上述車企,福特汽車二季度因缺芯損失慘重,減少了大約70萬輛的汽車產量。由於福特北美工廠因缺芯停產了一段時間,福特二季度在北美的市場份額下降了近三分之一,該地區利潤也僅達1.94億美元。不過總的來看,福特汽車二季度仍然實現了5.61億美元的淨利潤,該公司將此歸功於好於預期的消費者需求以及其最新產品的強勁定價。為應對芯片短缺,福特已經繞開了其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直接與芯片製造商和工廠洽談供應合同。同時,福特還在雙重採購更多的零部件,並增加重要零部件的庫存,甚至重新設計車型以適應半導體公司的需求。
通用汽車的二季度業績表現要大大優於其競爭對手福特汽車,其中在北美地區表現尤其優異,調整後息税前利潤達29億美元。得益於在美國全尺寸皮卡市場份額提升以及其金融業務(税前利潤:16億美元)持續走強,通用二季度實現28.4億美元的淨利潤。當然,通用也受到了缺芯的影響,該公司還因此“凡爾賽”地總結道:如果沒有芯片短缺,業績本可以更好。
與其他車企不同的是,缺芯給三菱汽車帶來的不僅是停產減產,還有一定的“好處”。由於芯片短缺,三菱汽車的全球庫存從2020年3月的49萬輛降至今年6月的29萬輛,而庫存減少的一個好處是,它使三菱汽車能夠控制激勵措施和廣告成本。另外,三菱汽車的業績表現一定程度上還得益於該公司通過削減成本恢復盈利能力的結構性改革。該公司曾希望在兩年內將總固定成本降低20%,但僅用了一年就實現了這一目標,在美國等地區加強數字營銷等措施幫助三菱控制了成本。總的來説,結構性改革使三菱的季度營業利潤增加了107億日元(合9680萬美元)。
展望下半年,缺芯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仍是兩大攔路虎
一:缺芯仍將持續,車企下半年盈利空間仍將被擠壓
此前許多業內人士相信,隨着新冠疫情逐漸緩解,供應鏈恢復運營,芯片危機正在緩慢消退,車企上半年打的漂亮的“一仗”或是最好的證明。但是,不要被繁榮的“表象”欺騙了!隨着新一波疫情的席捲,包括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德爾塔毒株的擴散,汽車行業面臨進一步停產減產的風險。
8月11日外媒報道稱,由於馬來西亞一家微芯片供應商工廠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日產汽車暫時關閉了其位於田納西州士麥那的大型組裝工廠的生產線,為期數週。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車企停產並不是單純因為芯片供應不上,而是新一波疫情帶來的連鎖效應,這凸顯出,我們尚不能對疫情掉以輕心,汽車行業面臨着新的隱憂。正如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所稱,“鑑於當前的情況,我們還不能感到樂觀。我認為缺芯依然是一個需要每日監控的事件,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幾個月會發生什麼。”
感受到缺芯帶來的持續威脅的並不只是日產汽車。在上半年的財務業績報告中,多家車企都表達了對芯片短缺將持續下去的擔憂,並據此調整了下半年的銷量及盈利預期。
從上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車企對缺芯都“難言樂觀”。而這並非空穴來風,海納國際集團的研究表明,7月份,芯片的交貨週期(從訂購半導體到交貨的時間差)環比6月增加了8天多,現已達到20.2周,這是該公司自2017年開始跟蹤相關數據以來最長的交貨週期。該報告還稱,7月份微控制器(用於控制汽車、工業設備、家用電器功能的邏輯芯片)的短缺急劇惡化,當前該種芯片的交貨期已從以往的6至9周延長至26.5周。
好在,車企大都已經做好了下半年日子不好過、要跟缺芯打“持久戰”的準備。當前,汽車行業正在研究降低供應鏈風險的長期解決方案,如與半導體制造商進一步合作等。
二:原材料成本上升不容小覷
一直以來,芯片短缺問題受到了最大的關注,但這並不是汽車行業面臨的唯一挑戰。許多汽車製造商在努力滿足訂單的同時,還面臨鋰、銅等其他關鍵原材料的價格上漲。
由於電動汽車的普及程度不斷提升,電池材料的價格漲幅非常大。在中國,碳酸鋰的價格達到了每噸8.8萬元人民幣,是一年前的兩倍有餘。而在歐洲,鈷的價格上漲了大約80%。廣泛用在線束和電機中的銅的價格上漲了一半,與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需要的銅是前者的兩到三倍。
除了電動汽車原材料之外,燃油車的原材料價格也在上漲。用於在催化轉化器中淨化尾氣的銠,當前的價格達到了5年前的30倍。此外,由於鐵礦石價格上漲,汽車用鋼材的價格也在提升。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美國製造的汽油車的平均材料成本達到了3,600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這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削弱了車企的收益。高盛日本公司(Goldman Sachs Japan)估計,對於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六大車企來説,原材料成本上漲對本財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運營利潤的影響將高達1萬億日元(約90億美元),這相當於這些企業總預期利潤的30%左右。其中,豐田預計,其營業利潤將因此減少4,400億日元,相當於預期利潤的18%。本田預計將受到2,500億日元的影響,相當於其預期營業利潤的38%。日產、斯巴魯、馬自達和三菱面臨的影響在374億日元至1,000億日元不等。
除了日本車企之外,歐美汽車製造商同樣感受到了壓力。通用預計,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其年度成本將增加數十億美元。Stellantis首席財務官Richard Palmer預計,原材料價格上漲給下半年帶來的影響將大於上半年。
中國和歐洲等地更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也推高了對原材料的投入需求。而隨着車企電氣化轉型的加快,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300萬輛,是2020年的10倍。分析人士表示,這種增長速度可能會導致鋰和其他電池材料的價格居高不下。
在這種壓力面前,企業在研發和供應鏈方面將會受到雙重考驗。部分企業已經採取了行動,日產和特斯拉等正在開發不需要鈷的電池;豐田和大眾也紛紛採取行動鎖定鋰材料的供應;松下加入了由美國石油企業Schlumberger牽頭的一個項目,尋求從地下鹽水中提取鋰。但在短期內這些措施不會帶來太大改觀,預計原材料成本上升趨勢在中期內將會持續下去,本田首席財務官Kohei Takeuchi就直言:“原材料價格上漲不會是暫時的現象。”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