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內容來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撰寫的《重估與重構: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藥生物產業的分化演進——金融界機構投資者論壇暨中國醫藥生物企業峯會(2020)專題報告》。該報告重點研究後疫情時代創新驅動下,醫藥生物產業格局重構趨勢與演進方向,進行彙總、解讀與展望。報告分為產業綜合研究、細分領域梳理、醫藥生物創新聚焦,以及醫藥生物ESG理念與實踐解讀4個章節。
以下為報告章節內容:
國內醫藥生物行業正發生深刻變化,這種變化自2018年以來表現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醫藥製造業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和利潤總額在經歷了前期的快速增長後,2017年增速雙雙下滑,2018年更趨明顯。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從上市公司的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8月1日,A股醫藥生物(SW)行業上市公司共338家。排除因上市企業數量增加帶來的影響,如下圖所示,近5年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在平均營收逐年增長的情況下,受政策等多方面影響,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出現下滑。其中,2018年為拐點,受兩票制、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影響較大,2019年兩票制影響逐漸消化,帶量採購正式落地實施,疊加一致性評價,對行業影響深遠。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在行業趨勢、環境倒逼、政策鼓勵創新等多方因素影響下,國內醫藥生物企業研發投入逐年增加。如下圖所示,近5年,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支出逐年增長,平均研發支出佔平均營收的比也逐年增加。其中,2019年平均研發支出約為1.77億元,同比增長21.11%,平均研發支出佔平均營收的比約為3.39%。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醫藥生物行業格局加速重構,行業內部分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頭部企業憑藉技術等優勢實現穩定快速增長,並進一步聚焦創新,同時落後產能加速退出。如下圖所示,近兩年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中,淨利潤超過10億元的企業數量佔比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虧損企業數量佔比亦明顯增加,且虧損幅度進一步加大。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在新技術和新模式方面,基於人類個體差異的基因檢測、分子診斷、細胞診療、基因診療等精準診斷和診療技術,如靶向藥、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等正在探索發展中,傳統醫藥產業與生物技術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融合,智能醫療、互聯網醫療、遠程診療等快速發展,丁香醫生、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線上診療平台紛紛出現,阿里、京東等平台也加入了線上問診服務。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令行業變化及分化再加速。短期來看,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防護用品、診斷檢驗、生命監護及支持類器械、包括中藥等在內的抗病毒治療藥物、血液製品等產品或服務需求大增,互聯網醫療、零售藥店等受到積極影響,常規醫療產品或服務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衝擊,一季度行業內企業業績明顯分化。數據顯示,2020年Q1,A股320多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中,碩世生物、達安基因、英科醫療、香雪製藥等56家企業歸母淨利同比增長超過50%。與之相對應的是,86家企業歸母淨利同比下滑超過50%。細分領域中,化學原料藥和醫療器械表現相對較好,醫藥商業和醫療服務行業受影響較大。而全球疫情帶來的業績影響也將在Q2及更長一段時間顯現。
長期來看,疫情將推動國內公共衞生環境變化,加速互聯網醫療發展和醫療領域的數字化建設,也將對國內醫藥生物行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2020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衞生防疫,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後,包括邁瑞醫療、恆瑞醫藥、復星醫藥、健康元及旗下麗珠集團等在內的頭部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第一時間響應,捐贈超千萬元現金及物資,華大基因、碩世生物、麗珠集團、聖湘生物等一批企業以極快的反應速度研製出診斷試劑。眾多醫藥生物企業一起,全力保障疫情急需的藥品和醫療設備供應。而救治過程中,監護儀、呼吸機、輸注泵、移動 DR 等國產醫療設備的使用,令使用者對國產品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民族品牌在擁有核心技術、與進口設備臨牀效果一致的情況下,將擁有更多與國外品牌同台競爭的機會,將進一步加速進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