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時評」券商電話會屢現“假專家真造謠”,誰該負責?

近日,券商電話會議中再次爆出假專家事件。

一位據稱來自博拓生物的專家,在券商電話會議中聲稱“九安醫療檢測試劑盒可信度不高,美國準備取消ihealth產品緊急使用授權”,市場瘋傳而引發後者股價大跌9.48%。當日有多位投資者在互動平台向公司問詢消息是否屬實,九安醫療明確回應此為謠言。作為九安醫療競爭對手的博拓生物也否認該專家是公司人員,並表示未參與此次造謠事件。浙商證券研究所事後也有回應,但未公開參會專家的身份,僅表示專家在電話會議中所述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均屬於其個人觀點,不代表研究所觀點。

事發之後相關各方各自撇除責任,引發巨大爭議的專家身份一直成謎,只有投資者的憤怒還在各大平台繼續發酵。而縱觀此次事件,無論該專家身份究竟是什麼,其聲稱的相關消息影響市場造成股價波動已是事實。

對於此次事件,筆者認為應從性質和後果兩個緯度來看。首先,從該專家在電話會議表達的關鍵信息來看,關於“九安醫療檢測試劑盒可信度不高,美國準備取消ihealth產品緊急使用授權”是一種事實性的描述,這不是基於事實而發表的個人觀點。在券商電話分析會議這樣專業正式的場合,透露的消息如果與事實不符,即可視為造謠,這與專家身份無關,同時也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其次作為主辦方來説,券商的此類交流會直接會對機構操作產生影響,對專家身份應有基本的核實流程,負起起碼的責任和擔當,而不是事後以個人觀點為由切割了事。要長此以往,這樣的交流會就會異化成為消息發散地,甚至不實消息的發源地,必然影響券商的機構專業屬性和公信力。筆者認為,如果這則消息被認定為假,那麼不管主辦方是疏忽大意還是知情隱瞞,客觀上都協助了假專家、假消息的存在和發散,至少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券商電話會議中出現假專家,在業內並非孤例,事後來看相關處罰也會波及券商。2020年初,華創證券研究所傳媒團隊召開電話會議,邀請所謂“遙望網絡專家”參與討論,卻被接入電話會議的遙望網絡董秘當場揭穿:專家身份造假、介紹情況不實。事後監管調查結果顯示,此事確係研究員潘某在知曉“專家”身份不實情況下仍多次邀請其參與路演及電話會議,貴州證監局對華創證券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並將潘某認定為不適當人選。

參照華創證券的案例,筆者認為浙商證券此次事件在監管介入後,當有明確的責權認定。但與華創證券案不同的是,此次事件直接對“躺槍”的九安醫療股價造成了波動,投資者的損失應該由誰來承擔會是一個新的問題。同時,如果主辦券商相關人員確知專家身份,卻允許其在電話會議中點評同為上市公司的競爭對手,這種行為是否合適?或者説是否構成利益衝突?這也是值得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反思的。筆者認為,在事實認定清楚之後,除了做出應有的處罰外,對投資者的損失也應該有相應的申訴和賠償機制,否則無法以儆效尤。

資本市場瞬息萬變,交易的公平性建立在真實的市場信息之上,作為參與各方,無論機構還是個人都應該致力於維護市場信息的公開和公平,不能讓諸如捏造虛假信息套利的投機行為大行其道而無人過問,否則下一步受害的可能就是自己。即使僥倖,市場都是最終的受害方,無人能獨善其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6 字。

轉載請註明: 「財聯社時評」券商電話會屢現“假專家真造謠”,誰該負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