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提到如今的牛奶品牌,伊利、蒙牛是中國的巨頭,兩者以純牛奶、酸奶佔據了中國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可以説只要進入超市,其中最顯眼的兩個牌子就是伊利和蒙牛,可見它們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大。但是在十幾二十年以前,伊利和蒙牛都只不過是弟弟,在那個時候,有一家民族乳業品牌是千家萬户最喜歡的產品,沒錯,那就是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現在幾乎消聲覓跡的“光明”。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這家民族品牌經歷過巔峯,最終卻跌入到谷底,慢慢的人們再也難以找到這個牌子旗下的產品了,以前火爆的白雪冰磚、赤豆冰也逐漸淡出超市,“光明乳業”終究還是難逃衰敗的命運。現如今,伊利市值一千六百七十四億、蒙牛市值九百九十九億,而光明僅僅剩下了一百多億,市值成了兩個巨頭的零頭。但是在2002年,光明乳業可是碾壓這兩個牌子的。光明乳業究竟經歷了什麼,使這家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如今的市值只是伊利零頭?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1、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提到光明乳業的發展歷史,就不得不提到帶領它走向輝煌的傳奇女性王佳芬,在她的執掌下,光明乳業成為了中國人民的驕傲,也讓外國資本見識到了中國企業堅貞不屈的身影。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那就是“先天不足,後天畸形”,其中包括了乳製品行業。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民族乳製品企業就一直受到外資的劇烈影響,1931年中國第一支雪糕誕生在上海,可是這是由美國的公司生產出來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國都沒有任何的改變。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建國以後,國內痛定思痛,決定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乳業,於是當時上海益民食品廠的領導毅然決然地創立了“光明”,希望這個雪糕廠能和新中國一樣前途一片光明,同時這個廠還大力宣傳光明雪糕,導致了在一段時間光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縱觀民族企業的發展歷史,外資的兼併都在時刻發生着,比如説中華牙膏、太太樂等等,就在外資的控股下迷失了作為民族品牌的驕傲,甘願將所有的控股交給了外資管理,畢竟沒有人能夠拒絕數百萬美金的投資。不過,總是有那麼兩支隊伍異軍突起,其中就有上海牛奶公司,也就是在這時,關鍵人物王佳芬出現了。作為上海牛奶公司的總經理,光明乳業被劃入了王佳芬的管理範圍,王佳芬順利成為光明乳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剛剛當上總負責人的王佳芬肯定要做出一番事業,同時她也知道外資對於中國企業的雙刃劍,在那時她就暗暗發誓,中國要想有一家強大的乳製品企業,那麼就絕對不能夠讓外資控股。而就在那時,和光明糾纏了15年之久的“達能”粉墨登場。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當時達能是中國酸奶行業比較強大的外資企業,這家企業無比強勢且盛氣凌人,在中國投資設廠後,就要求酸奶產量不少於百分之五十,要知道在1995年中國的製造業還不是特別發達。同時達能又擅自更改制作酸奶的設備,導致達能銷量在中國暴跌,為此它將責任推到了光明身上,認為光明的定價太低擾亂市場。此時的光明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起色,特別是酸奶業務一天就能出產七十噸,這可着實震驚了達能的負責人秦鵬,他要求達能和光明合資兼併。原本秦鵬認為這是一種施捨,是給光明的機會,但是王佳芬嗤之以鼻諷刺道:達能都經營不好,還想要光明?這就是光明第一次和達能硬碰硬。到了2000年的時候,達能想要沾染光明業務賊心不死,於是趁着光明上市的機會想要成為光明的股東,為此達能上下游説上海實業,甚至用製作酸奶的技術來吸引大股東,最終大股東默認了達能的進入。本來王佳芬無比反對讓外資進入,但是他的老總直接勸説道:人家都已經卑躬屈膝了,你也不要太狠了。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王佳芬這才點了頭,但是王佳芬非常聰明,為防止達能搞事,在一開始就和達能談好了條件:第一,達能不能在中國做酸奶;第二,光明要用達能牌子十年;第三,達能不能控股。從此以後,在中國的市場上光明乳業一路騰飛,到了2002年的時候光明的年營業額達到了五十多億,而此時的伊利也不過僅僅四十億,蒙牛只有可憐的四億多,光明乳業中國奶製品之王的稱號實至名歸,而這都要感謝王佳芬的堅持和戰略眼光。2、大股東制最終害了光明乳業與光明乳業這家民族驕傲品牌相反的,是北冰洋、嶗山等原本的民族品牌正在被兼併、吞噬,而達能對光明也一直處於虎視眈眈的狀態當中,他們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回歸中國的酸奶市場,順便將搞得他們無比狼狽的光明收入囊中。2003年,達能的亞太老總找到王佳芬談一個合作項目,那就是把光明建設成一個合資的公司,王佳芬當然不願意,而這個達能老總就放下狠話,如果光明不就範,那麼樂百氏就是它們的下場。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當時樂百氏不敵娃哈哈,而被達能收購,從上層一直到下層都來了一次大換血,甚至樂百氏幾乎成為了一個名存實亡的企業,只保留了一點礦泉水的項目,這對一個民族企業來説打擊是巨大的。王佳芬會害怕嗎?當然不會。過了一年後,達能説服了光明的大股東,並且投資了十億美元給光明搞建設,而他們的要求就是劍指光明的股份,光明妥協了,允許達能持有光明百分之二十的股份,這已經嚴重違背了王佳芬的初衷。達能是喂不熟的野狼,他雖然答應了光明的“不得持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股權”,但是同樣的,他也發現了光明乳業的弱點,那就是王佳芬雖然身為董事長,但是真正做決定的是大股東,而這正是當時所有民族企業的通病。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從此之後,達能有什麼事情都不需要找王佳芬商量,只要搞定了上層股東,那麼王佳芬就是最容易對付的那個,而光明的大股東並沒有王佳芬那樣的抱負和氣節,他們很快就答應再給達能百分之一的股份,“不超過百分之二十持股”的諾言最終以光明自己反悔而成為笑話。在2005年之後,光明乳業以董事長和總經理不能同一人兼任為理由,架空了王佳芬的職權,王佳芬意識到自己的末路已經來到,光明和達能的爭鬥勝負已經知曉。正當光明深陷囫圇的時候,蒙牛和伊利卻在中國的奶製品市場上高歌猛進,接連拿下了光明許許多多以前的市場份額,而最給予光明迎頭痛擊的,還是在2006年達能和蒙牛宣佈強強聯合。光明乳業再也不是蒙牛、伊利的對手,只能蝸居在自己的大本營上海,做着少量的份額勉強維持不死的狀態。總的來説,王佳芬已經算是為了光明這個民族企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但是中國民族企業的大股東制模式讓王佳芬的戰略屢屢受挫,董事長和大股東無法達成一個契合,做決定的都是看向利益的大股東,所以光明牛奶的消亡其實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感謝您的閲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説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9 字。

轉載請註明: 建國後首家民族乳業,執掌人與外資鬥了15年,今市值是伊利零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