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市場近期供給活躍,本週將有一批資產包集中入市,銀行佈局這一市場也呈現加速度。
上海證券報記者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披露信息統計,12月以來,已有5家銀行掛出個貸不良資產包,合計14個(含3個正在推介的資產包),債權金額近26億元。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18家試點銀行中已有超半數進入市場,其中,平安銀行已成個貸不良市場最大供給方。在業內看來,各方參與主體經過8個月“演練”,儘管估值等問題仍未解決,但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已步入正軌。
年末集中甩包袱
進入12月以來,平安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郵儲銀行集中向市場拋出一批個貸不良資產包。
這些不良資產的底層資產主要是消費類和經營類信用貸款,合計債權金額約為25.98億元。其中,平安銀行出售的資產包最多。
平安銀行掛牌待交易的資產包中,債權金額最大的一個為4.1億元,為該行第18期個人經營類信用不良貸款,資產筆數3098筆,借款人567户,加權平均逾期天數1887天,平均年齡44歲,目前這些債權全部進入終結本次執行程序(下稱“終本執行”)狀態。
除平安銀行、興業銀行以外,上述其他3家銀行均為首次“嚐鮮”個貸不良轉讓試點業務。其中,中信銀行南寧分行推出的個貸不良資產包債權金額為2571.09萬元。這筆債權已全部訴訟並進入執行階段,其中已終本執行的有59户,佔比31.38%,本息餘額758.33萬元,佔比30.07%。公告顯示,該筆債權將於12月20日開始競價,起拍價為187萬元。
據記者估算,這些資產包的起拍價大約都在0.5折至1折之間(起拍價與本金之比),而試點開閘之初的0元起拍已經在市場絕跡。
試點逐漸步入正軌
在近年來銀行業萬億規模不良待化解的背景下,今年3月,市場期盼已久的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試點正式開閘。從平安銀行和工商銀行“嚐鮮”落地首單業務始,至今已有8個月,大部分銀行尚在小範圍試點“探路”,但多個信息表明,該項試點總體已經邁入正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向記者表示,更多試點銀行參與,是市場各方探索和發展的結果。不過,業界討論的估值定價、交易轉讓等問題仍然存在,可能要等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通過機制的優化調整,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從今年試點開閘後的情況來看,個貸不良批量轉執行環節的確存在不少難題。最典型莫過於資產的估值定價——缺乏歷史積累數據支撐,如何定價才更公允?試點開閘之初,各方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平安銀行相關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個貸不良資產包户數多、金額小,財產情況查詢難、消費者權益保障要求多,與對公清收相比,完全是兩種方式。而資產管理公司(AMC)傳統對公的清收經驗很難複製到個貸不良的清收中,需重新摸索積累經驗。
此外,由於系統、催收隊伍建設等成本投入,不少AMC公司尚未實質參與進來。特別是初期的幾筆公開轉讓高溢價成交,一些AMC公司認定會是“賠本買賣”。
種種原因,最終導致個貸不良資產市場上的絕大部分銀行採取的是“小包探路”策略。目前,平安銀行已成為個貸不良資產市場最大的供給方,掛網資產在所有銀行中的佔比超過九成,而且已經從“小包探路”大膽走向10億元規模的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