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盲目簽約 基金公司清理第三方銷售機構

  基金投資逐漸深入人心,基金公司更加重視銷售環節,精選銷售機構。對於違規或存量規模較小的第三方機構,基金公司解除合作。

  業內人士表示,早期,不少公募為提高銷量,不計質量大面積簽約第三方銷售機構。隨着監管趨嚴,基金銷售逐漸告別盲目簽約,進入精細化、規範化發展的新時期。

  基金公司終止

  與部分第三方機構合作

  近期,陸續有基金公司宣佈終止與部分第三方銷售機構的合作。

  華寶基金宣佈,9月10日起終止北京加和基金銷售公司代銷旗下基金。前海開源基金也宣佈自9月5日起,終止深圳信誠基金銷售公司代理旗下基金的相關銷售業務。德邦基金則在8月份宣佈終止與北京加和基金的代銷合作。

  實際上,年初開始,工銀瑞信基金泰達宏利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國泰基金中海基金等公司已相繼發佈類似公告,暫停或終止某些第三方機構代銷旗下基金。

  據瞭解,基金公司之所以採取此類舉措,主要原因是機構受到處罰或者保有量過低。

  “一些第三方銷售機構沒有什麼保有量,繼續合作只會給公司後台增加運營壓力。”北京一家基金公司電商部人士説,“每個交易日,基金公司都要將行情文件發送給第三方銷售機構。即便當日是空數據,也要等第三方機構確認申購贖回數據。而且,有些第三方銷售機構工作效率非常低,經常要等到很晚。維持這樣的合作,對基金公司而言已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最近發佈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針對基金第三方銷售機構提出了退出機制等相關規定,一些本身非貨幣基金存量較小的銷售機構,面臨吊銷牌照的壓力。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提前終止合作,可以對客户提早做好安排。如果銷售機構本就與我們公司合作有限,雙方在業務上沒有契合度,終止合作是明智的選擇。”上述人士説。

  “近期終止與部分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的合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的考慮:一是銷售機構受到了監管處罰。合規是雙方簽訂合作協議的前提條件,因此終止了合作;二是作為次新基金公司,成立之初簽了較多的代銷機構,僅第三方銷售機構就有30多家,很多機構一直沒什麼銷量。維持合作,還要有成本支出,從去年底開始公司就陸續終止了與部分機構的合作。”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電商部人士説。

  上海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場部人士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對於我們這類中小基金公司而言,維護第三方銷售機構的成本並不低,而這些機構中很多保有量還不到10萬,有的甚至為零。而且,基金公司還要每天進行數據複核,定期核對業務數據,這樣的合作對基金公司來説性價比很低。”

  代銷合作走向精細

  前幾年,基金公司與第三方代銷機構的合作思路是“越多越好”,不少基金公司簽了數十家第三方銷售機構。

  然而,近兩年,一些小型第三方銷售機構頻頻出現違規事件,不少公司的銷售量極低。行業內很多公司開始轉向,選擇具有銷售能力、注重客户體驗、合規意識強的第三方銷售機構,合作更趨精細化。

  上述上海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透露,很多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是以每年新上線多少家基金公司為考核條件,而事實上並未給基金公司帶來新的銷量。“以前,簽署了合作協議以後,如果沒有涉及監管方面的違規行為,基金公司也很難終止合作。《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提高了機構退出的可操作性,也給基金公司終止合作提供了依據。新規之下,部分第三方銷售機構也面臨挑戰,迫使他們改革突圍,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僅僅是鋪渠道,而是要切實帶來銷量。否則,以後不僅基金公司要終止合作,其牌照都可能無法保住。”

  據上述上海基金公司電商部人士介紹,目前業內有100多家第三方銷售機構,兩極分化非常明顯,90%的市場份額集中在3~5家銷售機構手中,其餘100多家機構只能分享10%的市場份額。據其透露,很多第三方銷售機構背後的股東,之所以涉足基金銷售業務,更多的是出於完善自身在金融領域的佈局考慮,並沒有指望其產生賺錢效應。未來這些機構可能僅是依託股東,按照非貨幣基金保有量要求保住牌照,不太會將基金銷售作為核心業務進行深耕。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4 字。

轉載請註明: 告別盲目簽約 基金公司清理第三方銷售機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