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國內人工智能企業雲從科技登陸科創板。截止上午12點,雲從科技股價20.41元,上漲32.79%。應該説,雲從科技目前這個成績還是不錯的。截至5月18日,今年共有128只新股上市,其中有36只新股在上市首日遭破發,破發率達28.13%。
按照這個股價,雲從科技目前的市值是151.2億元。
雲從科技股價走勢圖
21世紀以來,計算機、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推動了數次技術浪潮,帶動了整體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變革。機器感知能力、語音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實現突破,精準治理、刷臉支付、自動駕駛、無人零售等全新的經濟業態生長出來,世界逐漸步入智能經濟時代。
在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也早已上升成為國家戰略,相關產業整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陸續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多領域應用場景拓展。有利的宏觀環境和政策支持下,業內企業持續受益。5月18日,“AI四小龍”A股第一股雲從科技走到了登陸科創板的最後一步。
募資縮水20億,營收難敵其它AI四小龍
根據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此次計劃募集資金共37.5億元,但從申購情況來看,結果似乎不盡人意。根據上交所網下申購平台收到的信息顯示,雲從科技最終確認本次擬公開發行股票1.12億股,申購價格為15.37元,預計募集資金總額約為17.28億元,較此前計劃募資金額減少了20.22億元。
圖片來源:雲從科技招股書
不僅募資金額未達預期,雲從科技申購價也位於報價區間的低值段,據瞭解,雲從科技的報價區間為4.35元/股-113.60元/股,但在本次初步詢價中,絕大部分配售對象申報價格卻低於15.37元/股,意味着雲從科技的市場估值有待商榷。招股書提到,截至2021年末,雲從科技合併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221583.95 萬元,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若未來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有短期內無法盈利,虧損持續擴大的風險。可見,雲從科技未被市場看好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太好看的財務狀況。
相反,同樣是“AI四小龍”的商湯科技,作為港股上市,它的表現卻要亮眼得多。財報顯示,去年,商湯科技毛利潤達32.78億元,同比增長35%,市場表現超過預期。2019年至2021年,商湯科技總營收分別是30.27億元、34.46億元和47億元,財務表現呈現穩健增長態勢,同期雲從科技的體量不到其三分之一。
資料來源:雲從科技招股書、商湯科技財報
從業務結構上來説,商湯科技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它在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四大板塊的加速落地,帶來了整體營收的增長。其中,智慧城市板塊實現收入21.4億元,同比增長56.5%。智慧商業板塊實現收入19.6億元,單客户收入提高21.3%。而云從科技的主要業務模式為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主要是向客户提供自主研發的基礎操作系統、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應用產品和核心組件以及技術服務;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主要是為客户解決特定行業業務問題的智能化升級。
據瞭解,雲從科技接近90%的營收都來自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但其毛利率卻在30%上下,相比“AI四小龍”中的另外三家,即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毛利率均在50%以上,還有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雲從科技虧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銷售費用逐年提升,另一個是研發費用逐年提升,甚至佔到了營收50%以上。招股書表明,報告期內,雲從科技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 45,415.38 萬元、57,807.33 萬元和 53,416.65 萬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6.25%、76.59%和 49.67% 。此外,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公司分別確認股份支付費用23143.75 萬元、19001.76 萬元和17740.25 萬元,導致各期虧損較多。
圖片來源:雲從科技招股書
不過,從大環境來看,或許也會有近期科創版仍處於低位的原因。同時,對於已經上市的AI公司來説,雲從科技發行估值也明顯偏低,這不禁讓人懷疑,人工智能的市場期待值已經大不如從前,類似雲從科技等AI公司在商業化方面如果遲遲不能迎來突破性進展,或許在資本市場之中很難再回到曾經的高光時刻。
“公司預計扭虧為盈的時間點為2025年。”雲從科技回應稱,預計三年以後就能改變現在持續虧損的局面,但從其目前的表現來看,還很難説。從招股書來看,雲從科技2018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8.07億、7.55億和10.76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別為-6.40億、-8.13億和-6.32億元。
資料來源:雲從科技招股書
落地場景碎片化 存在硬件短板
剖析雲從科技的業務和市場表現,最早從金融領域切入,第一單業務便是幫助海通證券研發遠程開户的身份認證系統。如今,雲從科技已與四大行成立聯合實驗室,並向400多個金融機構提供產品和技術服務。不過,這也導致了雲從科技的服務落地場景呈現碎片化,公司無法批量提供標準化產品,營收規模難以迅速擴張。
由招股書可知,雲從科技購買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客户量,從2020年的299家下滑至256家,尤其是模塊產品的客户量出現下降,進一步體現了雲從科技難以實現擴張的規模效應,主要盈利還是依賴於定製化服務。
放眼市場,AI需求的場景主要集中在智慧金融、交通出行、城市治理、智慧醫療、新基建等領域,而這些領域對AI企業的硬件要求都很高。雲從科技雖然具備一定的軟件實力,但硬件卻存在短板。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依賴於第三方軟硬件產品,且第三方軟硬件產品收入佔比較高,2019-2021年占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57.71%、42.32%和 36.17%。在2021年以前,第三方軟硬件甚至是最大的收入來源。
相比之下,商湯科技、依圖科技都擁有自主研發的AI芯片、AI傳感器和AI算力基礎設施等。雲從科技也曾嘗試過研發芯片,但最終項目流產。隨着人工智能市場的不斷髮展與完善,倘若雲從科技未能及時準確地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情況不及預期,受第三方軟硬件服務佔比因素影響,雲從科技將面臨不同業務毛利率差異較大,核心技術收入佔比波動較大的風險,從而威脅到公司的正常經營。
風口過後,上市能否扭虧為盈
現階段,我國的人工智能行業也尚處於發展初期,一切都是未知數。回望2017至2018年,那曾是整個AI行業的高光時刻,全球AI初創企業達到5000家,國內融資共523起,總金額約為667億元,為首的“AI四小龍”更是光環籠罩,3個月內融資100多億元。而到了2020年,全球新成立的AI企業卻不到800家,風口過後,市場退冷,不少中小企業遭到資本拋棄,黯然退場。
對於“AI四小龍”這樣的明星獨角獸來説,同樣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2021年至今,也只有依圖科技實現了融資。自2020年5月,完成了18億元的C輪融資後,雲從科技便再無融資動靜,上市或許是一次機會。
雲從科技在招股書中披露,此次上市的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旨在進一步提升覆蓋感知、認知、決策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及其配套技術(如人機交互技術、數據技術、系統資源管理與調度技術等),提升公司核心技術競爭力,為輕舟系統生態建設打下技術基礎。
而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是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建設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機協同開放平台,進一步提升發行人在技術平台化方面的技術積累,聚集更多的開發者、供應商、科研機構和用户等,為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提供豐富的產品、場景和流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則是通過產品和技術的廣泛落地,為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提供數據資源、場景反饋和價值評估,促進操作系統持續提升和演進。
此次募投的項目也是以雲從科技現有主營業務和核心技術為基礎,用於科技創新領域,包括感知智能、認知智能、決策智能在內的人工智能核心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工程化與平台化、數字化能力、人機自然交互等創新領域。
可以看出,為了提高競爭力,雲從科技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高研發投入,需要通過不同的創新項目進一步探索,而當前,人工智能行業還處於技術演化的早期階段,商業化應用落地和市場拓展方面都存在不確定性,這種研發投入能否順利轉化為商業營收還不確定。
在人工智能實際落地的進程中,開始有越來越多諸如場景碎片化、應用成本高、實驗室場景到實際應用場景效果差距較大等問題被暴露出來,而這些也成為當前階段人工智能落地應用過程中新的痛點。其中,對於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碎片化才是工程項目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雲從科技目前的商業化路徑仍處於初期階段,此次上市,對雲從科技來説必然是一次命運性的轉折。此外,其2025年能否真正實現盈利也需要進一步觀望。
不過,就已經上市的AI企業來看,商湯科技的市值縮水超過1000億港元,在一級市場,故事也許能賣個好價錢,但在二級市場,營收和利潤才是實打實的硬指標。當繁榮的泡沫散去,如何將核心技術落地到實際應用場景,縮短轉化週期,打破市場困局,真正實現盈利,是所有AI企業需要面臨的共同挑戰。
文:Grey / 數據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