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5月行情已經過半,要不要遵照“策略”沽貨離場?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財經

華爾街向來有一句格言:5月沽貨離場(Sell in May and go away)。即便目前5月份已經過半,但對於這句話可靠度的討論還在繼續。美股本月以來屢次刷新紀錄高位,但經過本週的調整,截止5月13日,道指期貨本月以來漲幅收窄至0.98%,標普500指數跌了1.9%,是否在印證上述説法?

這種説法是基於一些股票在從5月開始到10月結束的夏季這六個月期間的歷史表現可能轉弱的走勢,部分企業的運營也在第二季度後進入淡季,銷售和盈利不及預期等原因。如果遵循這一策略,意味着投資者在5月(或至少在春末)減持股票,並在11月萬聖節前後再次入場,所以也可以視為一種季節性“策略”。

因為在夏季,由於氣候的原因,加上部分西方假期集中,投資者參與度低可能會導致市場低迷。自1946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從5月至10月的平均漲幅為1.6%,而一年中其他六個月的平均漲幅為6.8%。如下面的圖表顯示,“5月賣出”的策略看起來有理有據,標準普爾500指數在5月至10月期間的表現不如11月至4月期間。

進入5月份的第一週的時候,恰逢美股正在刷新記錄高位,如果基於該策略,部分擔憂通脹前景加劇以及未來幾個月“資本利得税”可能上調的投資者可能會盤算着剛好在高位選擇落袋為安,但也有基於美國經濟前景而看好美股的投資者在猶豫是否繼續持有,因為預計下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和每股收益將大幅增長。

顯然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轉變,這種策略在近幾年明顯已經“不太奏效”。從最新數據來看,標普500指數在去年10月底至今年4月末,累計上漲了28%,看似這個策略沒毛病,但其實回看2020年5月-10月的表現,當時的標普500指數也上漲了16%,漲勢並不輸冬季。

説到季節性因素,又不得不提不同月份在一年當中的表現對比。傳統走勢來看,9月份被視為一年中美股表現最差的一個月(平均跌幅為-1.0%),2月和5月則是第二糟糕的,但在隨後的3個月,也就是6月、7月和8月這段時間裏上漲的月份多於下跌的月份,其中7月則是平均價格變化最好的一個月。單獨把5月份拎出來看,過去10年的5月份中,有8個出現了正回報,去年5月增長了4.5%。

市場還有這樣的一種規律,平均而言,高風險股票和高風險債券在年初上漲,年末下跌,而低風險股票和無風險債券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年初下跌,年末上漲。這些季節性規律之間有相同之處但卻並非吻合,5月賣出的説法雖然由來已久,而且似乎還圈粉無數,但並非絕對成立。對於投資者來説,與其機械性地將其奉為策略,不如作為一種季節性因素參考或者提醒。

金融市場本來就是多變的,不同基本面環境下估值不同,投資者的交易風格不同(短線抑或長線)而且還涉及到心理上的因素(説服自己賣出容易但再次買入難或者停留在理論的權威性上)等等,都會影響股市投資的收益情況,所以沒有絕對的好時機或者必然糟糕的時間點。

2021年的情況更是具有特殊性,臨近下半年,美國經濟還在加速復甦,未來幾個月有望保持強勁勢頭,所以這個時候離場可能會錯過上漲的空間,畢竟經濟面才是決定美股強勁與否的根本,政策面寬鬆的資金也還在推動股市。

當然下半年市場要留心的是,當前的信心是否推動美股市場已經提前反映了接下來經濟維持強勁的樂觀,或者經過強勁增長後經濟動能是否將迎來拐點,美聯儲收緊政策是否導致市場從高位回撤等問題。如果你對上述策略也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話,就有必要採取更為謹慎的做法或者選擇當前環境下可能受到青睞的版塊。

如果歷史數據可以為接下來的策略作參考的話,自1990年以來,5月至10月,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消費必需品和醫療保健類股的平均價格上漲了4.6%,而同期整體市場的漲幅僅為2.2%,按照這樣的規律,意味着未來幾個月市場可能對防禦型股票(如保健與必需消費品板塊)保持看好。

另外通脹擔憂當前,伴隨着經濟增長加快及債券收益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市場從成長股向價值股轉變的趨勢,價值股可能表現較為穩健。雖然從3月底到4月底,價值股表現不及成長股。本月以來,道指與標普500指數不時創新高,但納指卻未能跟上步伐,表明投資者在迴歸價值股。

免責聲明:以上分析由ATFX亞太區首席分析師林銘添提供。ATFX不會為直接或間接使用或依賴此資料而可能引致的任何盈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