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投資市場一度關注美國硅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和瑞信 (Credit Suisse)事件,以及提款速度所引發的危機。隨着更多細節逐步浮現,Schroders的投資專家就銀行業的長遠前景進行評估。Justin Bisseker表示,除非宏觀經濟有非常大的跌幅及/或核心通脹暴跌,銀行面對的利率環境將明顯較過去十多年更為利好。雖然部份領域的監管可能會收緊,但這將是可控的,與環球金融危機以來的表現阻礙因素完全不同。此外,歐洲未來幾年以股票回購及獲得的股息可能極為豐厚。其認為,歐洲銀行的估值極為便宜,相較過去20年的平均水平,仍存有約40%的上行空間。
2023年3月中旬,美國三間中型銀行倒閉引發環球股市震盪,當中美國硅谷銀行事件後,銀行股應聲大跌。
市場的不安情緒不只在美國出現,投資者很快便將關注轉至其他地區上。美國硅谷銀行倒閉一週後,瑞士當局促成了一項交易,讓收購瑞信的瑞士銀行(UBS)陷入困難。根據瑞信近日公佈的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該行與美國硅谷銀行同樣有大量資金流出,金額達到612億瑞士法郎(約686億美元)。
然而,2023年3月面臨的市場壓力只持續一段短時間。按MSCI世界銀行分類指數計算,銀行股已由2023年3月的低位,回升至2023年初的水平。
其他銀行是否面臨與硅谷銀行相同的問題?
美國銀行信貸分析師Harold Thomas表示:“銀行普遍存在與硅谷銀行類似的存續期錯配問題,原因是這些銀行的投資期限通常較存款期長。但隨着利率持續攀升,無論這些投資質素如何,其價值均錄得跌幅,而且存款又可隨時提取。大型銀行則持有大量的流動性可作為緩衝,來處理這種存續期錯配問題,並且與客户保持長遠關係。”
“然而,硅谷銀行問題的特殊之處在於其經營模式。客户羣大部分為科技初創企業。這些客户於同一時間提取存款,造成惡性循環。硅谷銀行被迫清算現值跌破不少的證券,從而導致銀行擠兑。”
美國中小型銀行股票分析師Grant Toch表示 :“美國銀行體系不再存在資金流動性問題,得益於美聯儲及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系統,美國銀行業具備極高的流動性。就銀行而言,剩下的唯一問題是獲得流動性的代價,以及這流動性對盈利的影響。”
日本及歐洲的銀行情況有何不同?
日本銀行股票分析師Kazuko Yabutani表示:“日本銀行客户不傾向於轉移資金,加上日本銀行亦受到嚴格監管, 因此資本狀況較為穩定。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監管機構沒有依據銀行規模來放寬監管的做法。”
歐洲銀行股票分析師Justin Bisseker表示:“泛歐洲銀行業的情況亦與硅谷銀行事件截然不同。根據英國或歐洲的法規,當地銀行不可能如硅谷銀行一樣承擔如此高的利率風險。至於瑞士信貸,問題是由其風險管理文化、高級管理層持續變動、重組缺乏可信度,以及儲户對該行缺乏信心所致。目前未見其他銀行面臨相同情況。”
硅谷銀行倒閉後,銀行監管是否會收緊?
美國
2018年,在某些銀行的遊説下,美國調整對銀行業的監管,導致中小型銀行與大型銀行須遵守的流動性及資本規定不同。
Harold Thomas表示:“我們認為,市值低於1,000億美元的美國小型銀行將會受到更嚴格的監管,他們需要進一步加強流動性及利率風險管理,或需要額外發行債務以平衡風險。因此,嚴格監管將會不利於這類小型銀行。”
歐洲
Justin Bisseker表示,歐洲在流動性及資本監管方面較美國嚴緊,但仍可能出現一些變化。
“現時歐洲監管機構正考慮提高存款保障水平,這將導致銀行的成本增加。英倫銀行行長亦已提出加強銀行存款保障計劃,包括提高85,000英鎊的受保存款限額。硅谷銀行及瑞信損失存款的速度,亦可能導致其他銀行需要持有更多優質的流動資產(包括可立即轉換為現金的資產,其轉換價值損失普遍較低)。”
瑞士當局決定讓額外一級 (AT1) 債券持有人資本“歸零”,而股票投資者卻獲得30億瑞士法郎,這有何影響?
在瑞銀收購瑞信的多個爭議當中,其中之一是瑞士信貸AT1債券持有人損失158億瑞士法郎,但股票投資者卻能夠獲得30億瑞士法郎的股票。但根據優先清算權,股權投資應該是次於債券。
固定收益信貸分析師Robert Kendrick表示:“這個決定使所有銀行發行AT1證券都變得更困難,成本更高。歐盟、英國以及新加坡的監管機構已發表聲明,表示他們不會以同樣的方式處理損失。儘管如此,投資者亦會感到憂慮或對銀行缺乏信心。”
利率上升是硅谷銀行面臨的一個問題,這將如何影響尚未加息的日本銀行?
利率上升對硅谷銀行造成從兩方面的不利影響。首先,硅谷銀行科技行業客户的可用資金減少,以致他們相繼提取存款。其次,存款被快速提取,導致硅谷銀行需出售已貶值的固定收益證券。雖然美國及歐洲已大幅加息,但日本尚未如此行事。
Kazuko Yabutani表示:“鑑於日本仍處於負利率環境,日本銀行及人壽保險公司一直在購買非日本證券,包括美國國債。然而,對『持有到期證券」(HTM) 的敞口較少。”
持有到期證券不必按當前市場價值進行評估,因此硅谷銀行大量持有這些證券是其中一個倒閉的原因。
“若日本的長期利率上升,我們預計各地區銀行債券投資組合的未變現部份將出現虧損,因為這些投資組合傾向於持有年期較長的日本政府債券,但對大型銀行就沒有太大影響。”
“若負利率政策被取消及殖利率上升,亦會使短期最優惠利率(STPR)上升,對地區銀行帶來正面影響。因為住房貸款及與STPR掛鈎的中小企業貸款會被重新定價。由於存款水平高企,銀行毋需以與貸款利率相同的速度提高存款利率,因此銀行最終可從持有的存款中獲利。這將對地區銀行盈利產生較大的正面影響,原因是這些銀行僅專注於日本市場,但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短期優惠貸款利率是指適用於一年以下貸款的最低利率,由金融機構在向行業評級較高的公司貸款時收取。
銀行目前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什麼?
Grant Toch表示:“多年來,環球各地以超低利率掩蓋資本成本,並導致資本錯配,正因如此現時我們看到許多不同領域出現平倉現象。”
Harold Thomas表示:“過去十年温和宏觀環境已告一段落,信貸風險是銀行體系面臨的最大風險,我們密切關注商業房地產、汽車貸款及信用卡行業情況,尤其是後兩者與失業率有高度密切關係。”
“儘管銀行沒有充分披露,但我們亦正關注非銀行金融市場的動態,以及其對銀行體系的任何間接影響。”
Robert Kendrick表示:“在歐洲,主要風險與硅谷銀行及瑞士信貸事件相同,經濟衰煺導致貸款損失增加,加息又帶來的一定壓力。鑑於借貸成本上升和物業估值下降,商業房地產是一個主要的風險因素。因此,我們會確保完全瞭解我們所投資的銀行在該商業房地產業面臨的風險。”
Kazuko Yabutani表示:“在日本,控制債券投資組合損失仍是主要挑戰。為此,銀行出售虧損債券及增持高收益債券都令未變現虧損大幅減少。與此同時,”支持疫情貸款計劃“終止,以致小型地區銀行的信貸成本上升,但我預計這對日本銀行業並非嚴重問題。”
風險是否反映在估值上?
信貸方面,Harold Thomas表示:“目前,規模最大的銀行仍擁有極穩健的資金及流動性,以及營運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雖然利差較2022年中的水平有所收緊,但經存續期調整後,仍能提供可觀的相對價值。”
Robert Kendrick表示:“鑑於美國與歐洲銀行無法直接相比,以及經濟衰煺時的資金水平強勁,我們認為目前歐洲銀行的息差極具吸引力。”
從股票角度看,Justin Bisseker表示:“歐洲銀行的估值極為便宜,相較過去20年的平均水平,仍存有約40%的上行空間。”
日本的情況亦是如此,Kazuko Yabutani表示:“日本銀行的估值極低。我們認為估值已經過度反映風險。可以説,它們的資本太多,但若市場非常關注硅谷銀行及瑞士信貸,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股票價值基金經理Kevin Murphy表示:“從價值投資者的角度看,目前估值足以補償銀行股的內在風險。零利率環境導致大多數企業進行重組。經過十年的成本削減,目前他們與危機爆發後相比精簡得多。”
哪些銀行為最佳投資?
Justin Bisseker表示:“由於整體泛歐洲銀行業的估值低廉,現在追逐風險較高的銀行業版塊幾乎無意義。”
“除非宏觀經濟有非常大的跌幅及/或核心通脹暴跌,銀行面對的利率環境將明顯較過去十多年更為利好。雖然部份領域的監管可能會收緊,但這將是可控的,與環球金融危機以來的表現阻礙因素完全不同。此外,歐洲未來幾年以股票回購及獲得的股息可能極為豐厚。”
Kevin Murphy表示:“現在利率已上升,銀行成為營運及財務槓桿的受益者,收入增加直接體現在盈利能力上。然而,市場仍擔憂經濟狀況惡化將導致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令銀行承受損失。因此,我們專注於擁有較高的一級資本水平及強勁資產負債表的銀行,相信這些銀行可吸收潛在損失。”
信貸分析師Harold Thomas表示:“從信貸角度看,我們看好在資產、收入、地區及存款業務方面具多元化的大型銀行。因此,加強監管不會影響我們的投資理論。”
信貸分析師Grant Toch表示,瞭解銀行的企業文化及其財務指標相當重要。“我負責研究美國的中小型銀行,這些銀行確實處於風暴中心。這些銀行在未來幾個月應該會舉步維艱。目前的季度業績僅顯示硅谷銀行事件的部份影響,而各銀行的融資成本很可能受壓。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相信能提供清晰指引,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在2023年,銀行業仍會受到多大程度影響。”
“市場上不存在100%安全的銀行。若儲户恐慌,任何銀行都有可能面臨擠提。在現今的數碼銀行時代,資金流動極高,我們的工作是評估及管理風險,值得關注的是存款多元化及審慎增長。此外,管理團隊亦至關重要,很多營運狀況極佳的銀行,其管理團隊或曾帶領銀行渡過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或是從中吸取過教訓。對投資於銀行而言,瞭解管理層對於承擔風險的立場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