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天下》週刊 周夢婷
編輯|孫月
(圖源/視覺中國)
頭部基金公司華夏基金的股權遭到了‘’拋棄‘’。
6月28日晚間,華夏基金控股股東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日前收到天津海鵬科技諮詢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海鵬”)的來函,擬以4.9億美元,協議轉讓其持有的華夏基金10%的股權。
而中信證券經過董事會審議,決定放棄標的股權的優先購買權。在當前大資管時代,公募基金股權無疑是一個“香餑餑”。因此,中信證券的放棄,也引來了諸多關注。
此外,在此次交易中,華夏基金10%的股權,交易對價擬4.9億美元,以此估算,華夏基金的估值為328.9億元;與年初麥肯齊收購華夏基金13.9%的股權時429億元的估值,相差了百億元。
僅僅半年時間,估值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華夏基金股權遭“清倉”
據公告,中信證券收到控股子公司華夏基金現股東天津海鵬來函,天津海鵬就其擬以4.9億美元交易對價,協議轉讓其所持有的華夏基金全部10%股權,向華夏基金其餘股東征詢意見。
根據相關規定,中信證券作為華夏基金股東,享有標的股權的優先購買權。中信證券表示,經綜合考慮,公司擬放棄標的股權的優先購買權,暫不考慮增持華夏基金股權。
中信證券表示,擬放棄標的股權的優先購買權,不影響中信證券對華夏基金的持股比例及對華夏基金的實際控制,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不存在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合法權益的情形,符合公司及股東的整體利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信證券之所以放棄華夏基金的優先購買權,“第一,中信證券已經持有華夏基金62.2%的股權,可以控制公司,沒必要再持續增持股權;第二,本次擬交易對價超過32億元人民幣,放棄優先購買權或是出於對價格因素的考慮;第三,該筆交易或早已談好下家,且下家入股後或將與中信證券實現雙贏,這也是可能性最大的原因。”
(圖源/中信證券公告)
另外,中信證券也可能將目光放到了下家公募基金牌照上。近期,證監會正式發佈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此舉也標誌着“一參一控一牌”的正式落地,即同一主體在參股一家基金、控股一家基金的基礎上,還可以再申請一塊公募牌照。
今年2月,中信證券宣佈擬全資設立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暫定名),承繼中信證券的證券資產管理業務,並將涉足公募基金業務,相關事項還在審批中。
“當前中信證券已對華夏基金擁有絕對的控股權,新規的落地也為中信證券申請獨立公募牌照提供了便利,此時放棄繼續增資,可能也有對““一參一控一牌”的考量,為下家公募牌照做準備。”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週刊説。
兩次估值相差近百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股權交易中,天津海鵬擬協議轉讓的對價為4.9億美元,參考7月1日匯率,對價約合人民幣32.89億元。以此估算,在此次華夏基金交易中,天津海鵬與意向受讓方確定的華夏基金估值為約328.9億元。
而在今年1月初,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IGM Financial Inc 宣佈,旗下子公司麥肯齊擬斥資11.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鮑爾集團持有的華夏基金13.9%的股權。摺合下來,此次交易對華夏基金的估值約429億元(參考7月1日的匯率)。
相差僅半年時間,但對華夏基金的估值卻相差近100億元,此次天津海鵬與受讓方對華夏基金的估值相當於打了7折。“公募基金公司都沒有上市,估值取決交易對手的預期,雖然有比較確定估值數值,只能歸為市場行為。”一位證券高級分析師告訴《財經天下》週刊。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則向《財經天下》週刊透露道,“估值的不同與公司的經營狀況息息相關,這個涉及到公司的財務報表,其中資產結構和資產規模是比較重要的。”
近三年時間裏,華夏基金一直處於快速發展階段。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的總資產分別為116.45億元、136.95億元、162.95億元,資產規模快速增長。
財務數據方面,2019年至2021年,華夏基金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9.77億元、55.39億元、80.1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2.01億元、15.98億元、23.12億元。
“最主要的還是資本金的運營狀況,這是很重要,但一般這個東西大家是看不到的,同時還要考慮做估值模型的時候,會留一個議價空間。”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説道。
初代明星基金經理之父
華夏基金成立於1998年4月9日,是國內最早一批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後來隨着華夏證券的分崩離析,各方資本輪番搶佔華夏基金的股權。於2007年,隨着“券商龍頭”中信證券入主華夏基金,成為華夏基金的百分百大股東,華夏基金的股權爭奪戰終於暫停。兩年之後,華夏基金吸收合併中信基金,二者強強聯合。
即使之後,中信證券出讓了華夏基金的部分股權,但其依舊是華夏基金當仁不讓的“當家人”。
幾經沉浮中,華夏基金曾培育出“初代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
2007年,王亞偉憑藉“華夏大盤精選”226.24%的年度收益率,榮獲公募股票冠軍;2008年在熊市環境下,以回撤遠小於滬深300的成績,位列亞軍;2009年,再次登頂。
連續三年,王亞偉憑藉同一只產品兩奪冠軍,又獲得一次亞軍,成為那個年代當仁不讓地“公募一哥”。
然而,2012年5月,王亞偉將目光放到了私募,從華夏基金離開,開啓了公轉私歷程。
王亞偉的離任,曾為華夏基金帶來重創,以“華夏大盤精選”為例,2012年一季度末基金份額為4.63億份,王亞偉離職的二季度末降為3.58億份,到三季度末再度降為3.50億份。
同時,機構投資者也選擇了撤離。2011年年報數據顯示,在“華夏大盤精選”中,機構投資者持有佔總份額比例為57.96%,2012年半年報時,這一比例已降至17.73%。
之後幾年,華夏基金幾經周折,以指數型基金為其發展支柱,大力發展指數型產品,截至6月28日,華夏基金的指數型基金規模達到2221.97億元,領先第二名700多億元,“指基大廠”的地位愈發牢固。
然而,天天基金網顯示,近半年來,華夏基金指數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為-8.46%,同類平均收益率為-7.52%,華夏基金的收益率低於同類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