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誰執牛耳?

銀行與實體經濟如魚和水的關係,兩者共生共榮。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銀行要大力解決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如小微企業。同時要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國家“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此,老虎財經推出《服務實體的樣本們》專題。

本篇是《服務實體的樣本們》之一:碳金融,誰執牛耳?

碳金融,誰執牛耳?

2022年,銀行加快碳金融領域的佈局。

1月13日,河南省城商行首筆碳排放權配額質押貸款正式落地。鄭州銀行為河南省首批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河南省武陟縣廣源紙業有限公司,發放碳排放權質押貸款1800萬元。

就在前不久,光大銀行落地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光大銀行杭州分行以29萬噸碳排放配額為質押向湖州嘉駿熱電有限公司發放碳排放權質押貸款800萬元。

自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中旬期間,就有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地方城商銀行等十多家銀行宣佈落地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

而銀行頻頻佈局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又是什麼?據資料顯示,碳排放權抵押貸款是指以碳排放權配額為抵押,由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發放的、在約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貸款。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碳排放權抵押貸款是目前國內碳金融領域的眾多產品之一。多家銀行紛紛落地碳排放權抵押貸款也標誌着碳金融市場已駛入快車道。

而碳金融又是綠色金融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逐漸成為銀行的必爭之地。

“雙碳”下的萬億綠色金融

自2020年9月以來,2030年碳達峯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確立後,各行各業都迎來顯著的變化,銀行也沒有例外,各家銀行逐漸將綠色金融作為轉型的方向之一。

碳金融,誰執牛耳?

目前綠色金融包含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以及碳金融等。

其中綠色信貸是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主力軍。據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三季度末,全部金融機構綠色貸款餘額達14.8萬億元,同比增長27.9%;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餘額達14.08 萬億,佔綠色貸款總額的95.26%。

而上市銀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遙遙領先,工商銀行在去年上半年的綠色信貸餘額更是突破2萬億元,農業銀行則達到1.76萬億元,中國農業銀行則為1.57萬億元。除上述三家國有行外,興業銀行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增速上均領跑股份行,去年上半年綠色信貸餘額達4127億元,同比增長29.19%。

除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也是銀行的主要發力點之一。據wind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共發行755只共計8027.6億元的綠色債券,較2020年同期474只5488.1億元的市場規模增長46.3%。

進入2021年末,銀行依舊加碼綠色債券的佈局,僅超一個月時間,就有6家商業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據Wind數據顯示,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19日,這6家銀行合計發行規模為43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7億元增長約660%。

而在綠色金融的第二大載體綠色債券中,興業銀行發行規模“一馬當先”。早在2016年1月,興業銀行就發行首批綠色金融債券,揭開境內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的序幕。據中泰證券測算,截至2021年9月末,興業銀行存量綠色債券餘額為1000億元。

除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外,碳金融也逐漸成為綠色金融領域不可缺少的一環。

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積極佈局碳金融領域,多個首單“碳中和”債券、碳結構性存款等碳金融產品紛紛落地,目前碳金融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碳排放配額、碳遠期等交易類工具,以及碳債券、碳資產質押/抵押等融資類工具。

在碳金融市場的加持下,綠色金融的發展將進入全新階段。

銀行“玩家”搶灘碳金融

早在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和福建等八省市先後啓動試點碳交易市場,為碳交易市場的應運而生提供基礎。

歷時10年時間,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啓動交易,截至2021年9月末,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1764.9萬噸,累計成交額為8億元。

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諮詢公司共同發佈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曾表示,2025年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價預計將穩定上升至71元/噸,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這意味着碳排放交易市場將帶來千億級規模。

而未來千億級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究竟是什麼?碳交易市場是指將碳排放的權利作為一種資產標的,來進行公開交易的市場。

可以説,碳排放交易是碳金融產品創新的起點。以此為基礎,銀行逐漸衍生出碳中和債、碳結構性存款、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等碳金融產品。

2021年以來,銀行加碼碳金融市場按下加速鍵,年初,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6家銀行便承銷市場首批碳中和債,首批發行人則包括南方電網、三峽集團、華能國際、國家電投集團、四川機場集團、雅礱江水電6家企業,募投領域均為低碳減排方向。

首批碳中和債的發行正式打響銀行間的爭奪戰,各家銀行紛紛搶灘佈局。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8日,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債券有110只,發行金額超過1207億元。其中,由銀行機構作為主承銷商的債券就有35只,發行金額超過520億元,佔總發行金額的比例為43.08%。

緊隨其後便是同年5月,興業銀行與上海清算所合作,面向企業客户成功發行國內首筆掛鈎“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

碳排放權抵押貸款也是碳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前有建行、興業銀行,後有鄭州銀行、光大銀行落地碳排放權。

以建行為例,建行不僅在2020年8月就率先推出“碳排放權質押融資”產品。國際市場也未放過,時隔1年,今年8月建設銀行再有新動作,建行廣東省分行與新加坡金鷹集團在廣州簽署《碳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及《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合同》。金鷹集團以20萬噸碳配額作為質押,建設銀行為其提供1000萬元的貸款支持,這也是建設銀行系統內首筆與外資企業開展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業務。

碳金融領域,誰執牛耳?

隨着低碳經濟的逐步完勝,碳金融逐漸成為銀行的必爭之地,誰能在這場充滿硝煙的戰爭中脱穎而出值得期待。

以興業銀行為例,興業銀行早在2007年就涉足碳金融,2011年在國內市場落地首筆國際碳資產質押授信業務,福州市閩侯縣興源水力發電有限公司正式從興業銀行獲得碳資產質押貸款。

五年後,興業銀行與春秋航空以及上海置信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置信碳資產”)簽署的國內首單碳配額賣出回購業務正式落地。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由春秋航空向置信碳資產根據合同約定賣出50萬噸2015年度的碳配額,在獲得相應配額轉讓資金收入後,將資金委託興業銀行進行財富管理。約定期限結束後,春秋航空再購回同樣數量的碳配額,並與置信碳資產分享興業銀行對該筆資金進行財富管理所獲得的收益。

興業銀行先後推出碳資產質押授信業務以及碳配額賣出回購業務,隨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正式交易,其加快碳金融領域中產品創新的腳步,首筆碳配額質押貸款業務隨之而來。

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當日,興業銀行哈爾濱分行、杭州分行就分別為黑龍江省某熱電聯產企業、浙江省某環保能源公司提供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2000萬元、1000萬元。

興業銀行自然不會滿足於僅對企業的碳金融服務,先後發佈低碳信用卡、上線碳交易代理開户系統將服務領域擴展至個人。

至此,興業銀行在碳金融領域的版圖呈現在市場面前。

興業銀行在碳金融領域的涉足並未個例,浦發銀行的碳金融業務始於2009年,早期以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為主,先後落地國內銀行業首單CDM財務顧問業務、CDM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等。

在碳中和崛起的2021年,浦發銀行創新推出全國首單碳排放配額(SHEA)、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組合質押融資,將兩種碳資產組合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盤活碳資產。

種種跡象表明,碳金融已成為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關鍵一步,但碳金融領域依舊存在產品種類和創新度不足、標準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創新碳金融產品或是銀行制勝關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3 字。

轉載請註明: 碳金融,誰執牛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