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拼多多鉅額補貼成雙刃劍:虧損難止,需警惕股價泡沫
文 | 螞蟻蟲
5月22日,阿里和拼多多前後腳發佈了今年一季度的財報,而前幾天京東財報已經先行發佈。至此,國內三家主要電商平台的一季度財報全部集齊。
由於一季度正值國內疫情最嚴重之時,財報也可視為國內電商企業應對疫情交出的一份答卷。三家平台中,投資者最為關注的應該是拼多多,作為後來者它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長,改善經營狀況。
營收超預期,但GMV被質疑
拼多多Q1財報中,營收數據表現非常亮眼,遠超分析師預期。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收入為65.41億元,同比增長44%。而之前市場預期值為49.69億元,拼多多Q1營收超出了市場預期3成。也正是這組漂亮的數據,帶動了拼多多股價的大漲。
不過財報另一個數據——GMV,卻面臨着業界人士的質疑。拼多多在財報中沒有直接披露2020年Q1的GMV,只是稱截止2020年3月30日過去12個月的GMV同比增長了108%,有人根據歷史數據和財報披露的增速,推算出拼多多上個季度的GMV同比增長99%,相當於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今年一季度正值國內疫情高峯,各地紛紛執行封閉式管理,整體經濟被按下暫停鍵,零售商業受到了嚴重衝擊。由於物流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陷入停滯,2月份社會化快遞幾乎全面停運,從3月份才慢慢恢復,導致電商行業整體遭受重挫。春節後普遍宅家兩個月的我們,對此都有親身感受。第三方的數據也可以佐證,據國家郵政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快遞單量僅僅同比增長3%,而快遞收入甚至同比略微下滑。
京東和阿里的財報雖然沒直接提及該季GMV,但從財報的收入和活躍買家等數據來推算,它們的GMV應該有一定的同比增長,其中京東由於自營物流的天然優勢受影響較小,其同比增速應不低於兩位數。但在拼多多同比翻倍的GMV增速面前,阿里和京東都顯得黯然失色。
由於拼多多物流體系最為薄弱,在三大電商平台中應該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一家。有人推測,拼多多財報GMV高速增長反直覺,有以下幾種可能:
1、平台成交但未在當季完成發貨交付的比例較高;2、平台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帶來的數據“水份”。3、國家郵政總局的數據可能有遺漏不全之處。
其中3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快遞業數字化管理程度遠高於其他行業,郵政總局可全面掌握行業大數據。2的可能確實存在,因為今年一季度快遞停擺比較嚴重,平台對商家發貨時效有所放寬。但春節期間補貨本來就困難,加上今年疫情的影響,商家上架銷售的存貨並不多,有影響但不大。
三個因素之中,數2的可能性最大。因為現實中,不同的電商平台有各自不同的統計口徑,比如阿里曾聲明天貓GMV的口徑是“完成了支付的”(訂單),接近於成交額,拼多多的GMV口徑很可能與傳統電商平台有所不同。這是有據可考的,去年11月27日,拼多多在質詢回函中曾隱晦表示,其GMV包含了取消和退款的訂單。不同的口徑下,相同的指標計算會產生較大的出入,這或是拼多多財報和外界印象相去較遠的主要原因。
恰好有第三方研究機構發佈過今年前幾個月各大電商平台的GMV數據,可供參考。5月18日,由數據分析機構“超對稱”舉辦的一場在線公開課中,首次披露電商平台疫情後恢復調查數據。今年1-3月,拼多多的GMV大約1940多億元,同比增長28%。這個數據與大眾的直覺相符,和郵政總局的行業大數據也不矛盾,應該更接近於大眾統計口徑下的情形。即:拼多多在疫情後出現報復性增長的可能性很小,而是與行業整體一樣正處於緩慢的恢復中。
這表明,由於在物流、供應鏈等方面的短板,拼多多無法像阿里通過菜鳥網絡、京東通過自有物流那樣,迅速作出調整增加物流運力,以推動平台商家復工。疫情並沒有成為拼多多的推進器,反而更像一塊試金石,照出了它的短板。
份額易得,核心競爭力難換
去年8月發佈當年Q2財報時,拼多多曾經預計將在今年實現年度盈利,並將利潤率目標定為5%。過去幾個季度以來,拼多多確實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曾連續多個季度都實現虧損收窄。
不過,拼多多的預計目標今年極可能要落空。這次Q1財報,拼多多的虧損不但沒有收窄反而大幅擴大。今年一季度拼多多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41.193億元,而2019年同期為18.877億元,同比虧損擴大了118.21%,遠遠超過了營收44%的同比增速。
拼多多今年一季度的總運營支出為人民幣91.08億元,而2019年同期為人民幣57.624億元,同比增加了58%。説細一些,拼多多總運營支出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高達72.97億元,同比增長49%;二是收入總成本為18.32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人民幣8.733億元增長110%。
對此,拼多多給出的解釋是:一方面是在疫情期間,為了幫助商家主動降低平台營銷成本,還將相當流量資源免費支持給了醫療用品等類目;另一方面,拼多多加大在技術、產品和商品直接補貼上的持續投入,如補貼、帶寬成本等。
這個解釋在市場費用上確實説得通,但不爭的事實是:運營成本增速超過了營收,未能呈現出隨着規模擴大而平均成本下降的應有趨勢,表明拼多多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並不理想。
作為成長型企業,出現戰略性虧損其次並不可怕,早前亞馬遜曾經連續虧損了差不多20年。投資人之所以認可亞馬遜的長期虧損,是因為它堅持長期投資技術研發和高效的全球性物流體系,虧損換回來的是日後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固定資產。但拼多多的情況卻不一樣,其虧損主要源於市場營銷瘋狂燒錢,性質上更像前兩天被納斯達克通知退市的瑞幸咖啡,鉅額補貼換回只是暫時的市場份額,而不是核心競爭力。
鉅額補貼能不能幫拼多多贏得用户的忠誠度呢?拼多多Q1財報顯示,“月活/年度買家的指標,從2019年一季度的65.4%提升到了2020年一季度的77.6%”,看起來很是樂觀,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
燒錢補貼換市場是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快速做大的玩法,像外賣和網約車巨頭,都是通過燒錢做到市場壟斷地位。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護城河,即便獲得了市場地位這種打法也未必可靠。比如説滴滴,在併購優步之後成為了國內網約車市場的絕對老大,但在面對高德打車等後來者仍不輕鬆,因為它缺乏流量入口、用户忠誠度等核心競爭力。
拼多多與之類似,雖然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從目前觀察來看,它除了價格相對低之外,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品質、物流和服務均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拼多多絕無可能將阿里、京東逼退市場形成壟斷。即,拼多多燒錢補貼來的用户,或和滴滴一樣並不牢靠。
拼多多大多數用户是衝着商品價格便宜而來,而目前的利好指標是在持續性的鉅額補貼下獲得的。拼多多不可能一直虧損,當鉅額補貼停止後這種價格優勢便將不復存在。屆時,拼多多物流慢、服務落後、體驗差等種種不足便會全面顯現出來,成為影響用户消費行為的關鍵因素,用户會不會流向其他平台呢?
答案是肯定的,作為理性的消費者,貨比三家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家或平台是極為正常的行為。想必大家都有印象,當年補貼大戰時,幾乎所有消費者都是跟着爸爸們的補貼走,絲毫沒有品牌忠誠度。
鉅額補貼正在成為拼多多的雙刃劍,一方面確實有效地拉來了新增用户、提高了GMV;另一方面造成長期鉅虧,形成了補貼依賴症不敢中止,否則極可能因為價格上漲而造成用户大量流失。
拼多多在財報中表示,公司現金儲備充足,百億補貼仍會持續,並不斷擴大補貼的品類與商品數量。這個姿態在消費者聽起來確實很高,但細品之下,何嘗又不是被綁上惡性價格戰戰車上的無奈選擇?
需高度警惕拼多多的泡沫
國內14億人口中,剔去老人和小孩外,電商潛在目標羣體在8-9億左右,這就是淘寶用户難以高速增長的原因。隨着6億用户時代到來,拼多多也正在一步步逼近自己的天花板,進入平緩增長階段。
從拼多多的月活用户增長就能看出這種趨勢。今年Q1拼多多的月活用户為4.87億,同比增量非常喜人,高達1.98億,但環比增量卻只有550萬。而去年Q4的月活用户為4.815億,環比增長了5180萬。從上季度的近5200萬新增下跌到本季度的550萬,即使和去年同期相比,也不足去年同期的1/3,堪稱是斷崖式下跌。
拼多多的GMV也走出了類似的曲線。整理了拼多多財報提到的歷季度過去12個月的GMV,如下圖。不難看出,近幾個季度來其GMV在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其中同比增速正在逼近100%以內,而環比增速則從3成以上降至了2成以內。
拼多多財報發佈前夕,彭博綜合37位分析師進行了預估:拼多多2020年Q1營收將達49.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3%,或出現同比增速新低;調整後淨虧損26.70億元,較去年同期繼續擴大93.6%。
雖然營收65.41億元超過分析師預期,但拼多多的鉅額虧損卻沒逃出他們的判斷。實際31.966億元的調整後淨虧損甚至還比他們預估的高了5.2億元,虧損率達到了67%,為上市以來最大的一次。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股價是投資者對企業未來價值的折現預估。早前拼多多處於高增長階段,投資者對其的主要考核指標是成長率。當高成長的故事不再,拼多多將面臨着投資者要求贏利的壓力,而鉅額補貼則成為沉重的包袱。
Q1財報發佈之後,拼多多迎來了股價上漲,週五報收為68.7美元。而此前5月21日,彭博綜合37位分析師之前給出的平均目標股價為46.23美元,二者相差22.47美元。這個接近50%的差距,代表着普通投資者和專業分析師對於拼多多長期價值的不同判斷。從專業分析師的角度來看,拼多多作為一個依賴鉅額補助擴張的電商平台,尚不值68.7美元,其股價存在着較大的泡沫。
投資者應該將對拼多多的關注點從成長率及時轉向盈利方面,否則很容易作出不當判斷,遭遇較大的投資風險。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