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如何轉型發展?業內人士這樣説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壽險業如何轉型發展?業內人士這樣説
新華社記者譚謨曉
隨着金融科技加快賦能保險業,以及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和對風險保障的關注不斷提升,壽險業如何轉型發展,更好滿足老百姓需求?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峯會上,業內人士進行了討論。
當前,壽險業正由粗放經營向精細管理轉變,但部分壽險公司仍然依賴傳統商業模式,重規模輕質量,重業務輕服務,科技對發展的支撐力度有待加強。
“保險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傾向於通過線上渠道購買保險並享受理賠服務。”平安人壽常務副總經理趙福俊説,這對壽險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壽險公司要積極擁抱數字化,通過保險科技創新實現產品、渠道和管理的改革升級。
趙福俊説,推動這3項改革的核心路徑是,先做強,再做大;先質量,後規模。壽險公司要以消費者的保險需求為導向,不斷迴歸服務本源,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滿意度。
記者瞭解到,目前很多壽險產品性價比不高。一些壽險公司內控薄弱,還有一些公司靠砸費用的方式獲取業務,這種高成本、高消耗發展模式的成本最終由消費者承擔,推高了壽險產品價格。
“保險的核心技術是精算技術,精算依靠大數據。”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説,壽險業作為和數據打交道的行業,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實現精準定價,解決傳統壽險產品偏貴的問題,更好讓利消費者。
他表示,要加大保險科技創新,實現產品開發、客户開發、銷售服務、核保理賠等流程再造,加快發展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制度,降低營銷成本和公司負擔。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商業保險的作用不容忽視。”中國人壽集團副總裁蘇恆軒説,壽險業要抓住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機遇,發揮市場化資源配置優勢,實現社會、企業及消費者價值有機統一。
蘇恆軒説,在助力民生保障方面,中國人壽參與了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的試點工作。同時,積極推進大健康戰略,促進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模式協同發展,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質量。
業內人士表示,壽險業在優化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風險保障需求的同時,要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有效防範風險。
“低利率環境以及疫情帶來的壽險業務轉型壓力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太保壽險總經理潘豔紅説,只有加強資產端與負債端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業務高質量發展。
潘豔紅説,太保壽險建立了資產負債管理決策體系,包括產品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等,並定期召開交流會,使得負債端的需求及時反饋到資產端,資產端的壓力及時傳導到負債端,從而能夠科學設計和開發保險產品,穩健合理配置資產。
黃洪表示,藉助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實現保險產品的差異化、個性化定製,防範道德風險,是壽險業的一項重大課題。銀保監會將引導行業加快調整轉型,深化費率形成機制改革,強化責任準備金監管力度,守住風險底線。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